新華社杭州10月13日電 題:“急先鋒”如何繼續引領“時代潮”——探尋溫州改革開放40年的精神軌跡 新華社記者王俊祿 改革開放40年間,浙江溫州以“先行者”“探路者”的姿態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形成了備受矚目的“溫州模式”。站上新的歷史節點,溫州呈現諸多積極變化——民營經濟在“一帶一路”沿線開枝散葉,良好金融生態回歸,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繼續爭先。 敢為人先看溫州 40年前,改革春風乍暖之時,溫州勇于沖破思想禁錮,率先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第一個專業市場、第一座農民城……“溫州模式”由此成為令人振奮的活力樣本。 車水馬龍的溫州街頭,一處臨街門店里,58歲的章華妹正在用手機接訂單。做生意這件現在看起來稀松平常的小事,在改革開放之初卻需要莫大的勇氣。 40年前,章華妹正在一個擺著針頭線腦的雜貨攤前提心吊膽。她把貨攤擺在家門口,“一旦‘打辦’(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的人來,好立即收攤”。 1980年底,章華妹終于從工商部門領到營業執照(東工商證字第10101號)。當時的她并沒有意識到,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 改革大幕拉開,一個個溫州人挺立市場經濟潮頭。造汽車的葉文貴、“膽大包天”的王均瑤……溫州企業家以令世人驚嘆的姿態紛紛崛起。“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敢為天下先,特別能創業”,溫州商人成為敢于創新、艱苦奮斗精神的典型代表。小商品大市場、小產品大行業、小資本大集聚……溫州的發展奇跡走進大學教科書,甚至催生了旅游項目“溫州經濟探秘游”。 近年來,溫州又面臨企業升級、企業家接班等現實考驗。今后的路該怎么走?溫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朱榮娒說,溫州提出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推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先行區并獲批復。多措并舉降低企業成本、建立企業家容錯幫扶關愛機制、提高政務公開水平……溫州正通過這些實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走高質量發展新路。 與時俱進的民營經濟 27年前,地處溫州瑞安的華峰集團從一個家庭作坊開始起步。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華峰發展成業務覆蓋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企業集團,擁有員工12000多人,2家上市公司,資產超350億元。 華峰是溫州民營經濟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40年,溫州經濟發展歷經三個階段:數量型經濟、質量型經濟、含量型經濟。改革開放頭十年,溫州給人以抓數量、鋪攤子的印象,以十大商品市場為代表的小商品小工業成為舉世皆知的溫州“路標”。 第二個十年,溫州開始轉向質量型經濟。杭州武林門火燒溫州鞋給溫州人敲響警鐘,他們意識到,必須靠質量安身立命,與假冒偽劣劃清界限。溫州隨即召開“質量立市”動員大會,溫州制造的形象得以重新樹立。 邁入第三個十年,溫州走向含量型經濟——抓含量,上規模。2000年以后,順應全球化的合作與競爭,溫州重整資源,主打“溫州人經濟”。 如今,民營企業作為溫州最活躍的市場主體,總量占到99.5%。大大小小的企業主體有22.3萬,924萬常住人口,每41個人中有一個老板。 近年的溫州,依然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試驗田。正泰集團自主研發的自動總裝線,一條線產能達到11000臺/天,效率提升50%;報喜鳥服飾“云翼互聯”智能制造體系,僅通過一臺平板電腦就可以實現西服在線訂制……溫州市經信委副主任毛必土說,堅持創新驅動,溫州開啟了智能制造新篇章。 改革樣本的精神啟迪 經濟學家馬津龍認為,敢為人先的溫州商人對中國改革時代的啟蒙意義和象征意義,遠大于溫州本身所產生的經濟價值。 鍥而不舍,精益求精。賣牛奶賣出10多億杯,讓422頭澳洲奶牛坐飛機“空降”溫州……朱立科的一鳴公司在“一杯奶”里發掘出無限商機;鄭秀康帶領康奈集團數十年只做“一雙鞋”,穩扎穩打、精益求精,生動詮釋了溫州人的“工匠精神”。 放眼全球,把握大勢。溫州有66.8萬人在國外,其中38萬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敏銳的溫州人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布局海外市場,甚至影響帶動了很多境外企業家群體的成長。 改革精神,馳而不息。近年溫州再次成為改革焦點,與金融有關。2012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為精準破解金融風險癥結,溫州首創“民間借貸服務中心”,提供信息登記咨詢、融資對接等服務。“溫州金改”溢出“金改紅利”,多項創新為全國借鑒。 “溫州人碰到絆腳石會把它變成墊腳石,這就是溫州的本事。溫州精神永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溫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
相關閱讀:
- [ 10-12]漫評 | 改革攻堅克難,牢記為民初心
- [ 10-12]平潭自貿片區“證照分離”改革政策解讀會召開
- [ 10-12]一心為民 習近平這些改革話語歷久彌新
- [ 10-12]習近平談扶貧: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改革話語歷久彌新
- [ 10-12]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當前中國改革發展述評之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