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第3期發表了習近平重要文章《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這篇文章是習近平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這篇1萬多字的講話,論及生態文明建設諸多方面,信息量很大!10個數字帶你快速讀懂。 ![]() 1項深刻認識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我之所以反復強調要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就是因為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污染重、損失大、風險高的生態環境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并且獨特的地理環境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 4個“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3大行動計劃 我們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處理能力。 1個重要判斷 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2個“堅決摒棄”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邊生態環境質量仍然很差,這樣人民不會認可,也經不起歷史檢驗。 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 6項原則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 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對突破三條紅線、仍然沿用粗放增長模式、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事,絕對不能再干,絕對不允許再干。 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如果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最終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系統性、長期性破壞。 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對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責的,必須一追到底,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 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6項政策舉措 第一,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第二,全面推動綠色發展。 第三,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 第四,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落地見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要強化權威,加強力量配備,向縱深發展。 第六,提高環境治理水平。生態環境保護該花的錢必須花,該投的錢決不能省。 4個“親自”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 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要做到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環節親自協調、重要案件親自督辦,壓實各級責任,層層抓落實。 1支鐵軍 要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 這種事情決不允許再發生! 有些地方生態環境問題多發頻發,被約談、被曝光,當地黨政負責人不但沒受處罰,反倒升遷了、重用了,真是咄咄怪事!這種事情決不允許再發生!要狠抓一批反面典型,特別是要抓住破壞生態環境的典型案例不放,嚴肅查處,以正視聽,以儆效尤。 (人民日報客戶端 尚丹 楊麗娟 整理) |
相關閱讀:
- [ 02-01]福建省黨政領導赴東部戰區走訪慰問 共敘軍地魚水深情 共促軍民融合發展
- [ 02-01]為福建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貢獻農發行力量
- [ 02-01]加強傳統業務 提升客服水平 郵儲銀行福州平潭支行穩步推進公司發展
- [ 02-01]五大重振目標繪就中國人壽發展新藍圖
- [ 02-01]建甌積極探索企業發展融資新模式:不同的企業 給你不同的基金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