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紹全:疑難問題問不倒 癡迷創新搞技改
2019-05-05 15:43:58??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周冬 周冬 |
央視網消息:或登高爬梯,或席地而臥,電氣試驗場上的他,仿佛上了弦的機器人。 從1981年參加工作至今,任紹全已經在電氣試驗崗位上度過了38個春秋。 38年,他記下60多本技術筆記,洋洋灑灑100多萬字,他解決技術難題500余項,排除電網故障上萬次,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高級技師、公司技術能手,到連續四屆集團公司技能專家。 38年,他培養的132名徒弟及學員成為電網技術骨干。創建的技師協會團隊,他擔任會長及技術帶頭人,獲“河北省技師團隊工作室”“工人先鋒號”的榮譽。 他就是任紹全,一個一心撲在電氣試驗一線的工人。 經驗在于積累,勤奮方有回報 1981年9月,任紹全結束了三年的技校生活,來到水電廠電氣試驗班。農村出身的他并沒有因簡陋的環境而感到艱辛,讓他苦惱的是技術不行,活兒拿不出手。剛參加工作的他滿腔熱情,一心想干出個樣子來。可技術不熟練,老師傅只要20分鐘就能做完的工作,他卻要花上幾個小時勉強完成。要想成為合格的試驗工,必須加倍努力。于是,上班他就圍著師傅轉,有活搶著干。當時技術書籍不多,他就去北京、天津“淘寶”。沒有現成的電氣試驗原理圖,他就把儀器和接線一個個地畫出來。粗陋的圖紙,他吃飯看、休息看,睡覺之前也琢磨……3年時間,他竟寫了15本筆記、20多萬字,畫各類設備原理及接線圖300多張。 辛勤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1984年任紹全擔任班長。油田電網每年預防性試驗時間緊、任務重,他每天奔赴現場,工作結束后別人都休息了,他還要為第二天的工作做準備。儀器故障他連夜搶修,工作之余及雙休日,他也常常是在工房里對著圖紙和設備細細琢磨。由于技術過硬,各方面都很出色,1987年他獲得華北石油管理局勞動模范稱號,1988年獲得華北石油管理局十大行業競賽冠軍。在大家的眼里,他成為了疑難問題問不倒、處理故障難不倒、技術考試考不倒的“神人”。 隨著電氣技術的發展,從消除污閃改造到自動化、集控化、智能化升級,面對噴涌的新技術、新知識,他學電腦、學英語、剖析新設備。 經過多年的歷練,他有280余項創新項目獲獎,近5年發表技術論文28篇,獲得32項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創效益3000余萬元。 創新源自責任,實干展示擔當 面對眾多的頭銜和榮譽,任紹全深深感到只有把心思全都放到工作上去,工作上才能拿得起、靠得住、想得遠。能啃最硬的骨頭,才是金牌工人的價值所在! 近幾年,冀中電網幾座變電站先后發生了13起避雷器爆炸事故,任紹全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技術資料,終于研發出了“35-220千伏避雷器帶電監測儀”,完成了110-220kV的GIS組合電器設備帶電測量,杜絕了電網的突發事件。 縮短故障搶修停電時間直接關系到經濟效益,也是任紹全始終關注的焦點。當真空滅弧室出現故障時,正常情況下只能是先拆卸安裝,檢測合格后才能送電。一旦不合格,所有工序要重來,會嚴重影響搶修時間。他研制的“單只真空滅弧室檢測裝置”,解決了單只真空滅弧室無法檢測的難題。 由于絕緣用具檢測集中,每次只能試驗一只絕緣靴或手套,費時費力,任紹全就在原有試驗儀上進行改進。經過反復研究、分析和模擬實驗,該試驗儀可一次同時檢測12只不同電壓等級的絕緣護具,提高工作效率12倍,并可準確判斷非絕緣點。同時利用檢測中的試驗電壓還可進行驗電器發光電壓檢測,一舉多得。 授業毫無保留,共享才能共贏 任紹全常講:“我的成果和成功,都是組織培養和工友幫助的結果。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團隊的力量才是讓夢想騰飛的翅膀。” 從來不怕自己泄了底兒,就怕大家不肯學。任紹全系統地總結出10萬字的電氣試驗方法,他所帶的班是華北石油管理局唯一獲得天津電力試驗研究院頒發的“高壓試驗資格認證班組”。 “沒有任師傅就不可能有我們這些技能專家。”任紹全的徒弟田巍的一句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而看到自己的愛徒們事業有成,任紹全感嘆:“值了!”。(素材來源:河北省總工會) |
相關閱讀:
- [ 05-05]西安“五一”旅游接待人數收入再創新高 攬金66.34億
- [ 05-05]南靖萬利達陳海洋:技術不斷創新工藝精益求精
- [ 05-05]瑞士2018年企業破產數量創新高 接近14000家
- [ 05-05]“五一”小長假:旅游市場火爆 鐵路單日旅客量創新高
- [ 05-05]每萬人擁有專利11.5件 中國創新指數躍升至全球第17位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