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放緩,民生保障增速。一緩一增,彰顯群眾“關鍵小事”就是政府“頭等大事”。今年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放緩的形勢下,各項民生指標卻逆勢上揚,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累累碩果。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今年前10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93萬人,提前2個月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控制在5.5%左右的目標范圍內。 就業形勢保持平穩,得益于我國把穩就業列為“六穩”工作之首,并以一系列實招、硬招為穩就業提供強力支撐。今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立即部署加大力度落實就業優先政策。雖然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12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加碼”穩就業政策,部署進一步多措并舉做好穩就業工作,要求大力支持靈活就業。 大規模減稅降費、“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產業、財稅、貨幣、教育等政策綜合發力,不僅改善了企業經營環境,增強了企業吸納就業能力,還針對重點群體精準施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深入實施援企穩崗政策,社保降費成效顯著。今年1月至9月,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減費2725.27億元,其中5月至9月執行綜合方案減費2199.54億元。 與此同時,穩崗返還政策加快落地。今年前9個月,共返還失業保險費275億元,惠及企業75萬戶、職工3993萬人。 “僅社會保險費一項,就直接為企業減負220.42萬元,大幅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埃森哲信息技術(大連)有限公司政府事務部經理李麗華說。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今年以來,各地積極開展“穩就業”行動,積極拓展就業空間,多渠道創造就業崗位。從年初的“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到“民營企業招聘周”“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一系列就業服務活動,提升了人力資源市場熱度,也提升了勞動者就業創業的信心。 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讓就業困難人員掌握硬本領。譚美玲是湖南攸縣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曾走過不少曲折謀生路。今年國家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讓她有機會走進培訓班,重新規劃職業定位。經過2個月培訓,譚美玲下定了考取育嬰師資格證的決心,考下資格證后,再不愁找不到工作了。 社會保障網愈織愈密 對于億萬退休職工來說,養老金是重要收入保障。2019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十五連增”,總體調整水平為2018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養老金待遇穩步提升,給參保退休人員吃了“定心丸”。 社會救助更顯實效。今年前9個月,全國累計支出低保資金1164.7億元,城市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月617元,農村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年5247元,同比分別增長7.4%、10.4%。 對群眾來說,提高的不僅僅是社保待遇,還有服務水平。 今年9月,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重點為參保人和參保單位提供跨地區、全國性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涵蓋了養老金測算、社保轉移查詢等功能。 有了“量”和“質”,還要兜住“底”。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及流動性加劇,養老金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區收支出現當期缺口問題凸顯。對此,有關部門重點提升基金中央調劑力度,加大對當期發放困難省份支持力度。 當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總體平穩。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4.17萬億元,同比增長6.3%。 一系列針對社會保障制度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組合拳正在打出。通過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開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做大做強全國社會保障戰略基金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基金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各級人社部門正全力推進養老保險基金統收統支的省級統籌制度,確保2020年底前所有省份都實現基金統收統支的省級統籌,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 “‘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是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三者同時著力,才能構建起讓老百姓放心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說。 拓展養老服務體系新內涵 提高養老服務質量,關系2億多老年人口的晚年幸福。 “養老社區里就有醫院,日常看病不用往外跑。”在常州市桑榆堂日間照料中心活動室,95歲的吳大珍高興地告訴記者。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提出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也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推動了我國養老服務發展環境不斷改善。目前,全國民辦養老機構占比超過50%,養老服務體系內涵不斷豐富。”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說。 在系列政策推動下,我國養老服務供給體系不斷優化,居家、社區、機構三類養老服務均得到蓬勃發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到17.33萬個,其中,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有2.99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有14萬多個,全國養老服務床位有735.3萬張。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具體體現和最終目的。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取得的一項項新進展,見證著黨和國家深厚的民生情懷,讓人們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