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恐懼、擔憂、害怕,到勇敢、坦然、堅定。年輕的95后護士們,在抗疫中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歷程?3月上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近這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一線護士,感受她們波瀾起伏的內心世界,以及她們面對困難時勇敢抉擇。 我堅強,家人就少些擔心 在電話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出征金銀潭醫院的護士朱庭萱刻意把困難和危險輕描淡寫,但母親黃明奎的心卻不由自主地揪起來。 1月7日,接到任務那天,一向支持女兒的黃明奎破例反對了:“我不是不支持你去,但我不支持你第一批去。” “媽媽,您想一想,從小到大,我哪一次要做的事沒做成呢?總有人要第一批去吧。”電話那頭,傳來女兒爽朗的笑聲,1996年出生的朱庭萱樂觀而堅定,黃明奎妥協了。 女兒出征的日子,對黃明奎來說,漫長而難熬。 每次和女兒通電話,她都不忘問清楚女兒第二天的班次,估摸著女兒下班了,她的電話就會追過去。有時碰上女兒忙起來沒接,黃明奎就會陷入無盡的擔憂中。 一接到家人的電話,朱庭萱總是刻意地清一清嗓子,讓家人聽不出絲毫的疲憊。“只有我堅強,她們的擔心才會少些,也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起來。”朱庭萱說。 困難大過想象,唯一的選擇是挺住 之前設想的種種困難,一遇到現實,都顯得太過“膚淺”。 戴上口罩、手套、鞋套和護目鏡,套上密不透氣的防護服,有時悶得讓人窒息,要大口呼吸才能緩解;護目鏡上起霧不能擦拭,只能靠不停走動來保持清晰;在工作時間內喝不上水,4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不能上洗手間。一天下來,脫下防護服渾身濕透,手被汗水泡脹,臉上也有深深的勒痕。 “挺得住一天,就能挺得住又一天。”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援助金銀潭醫院的護士喻晨,總以這個簡單的推算法則暗自鼓勁。 雖然剛剛25歲,但喻晨負責的是重癥監護病房。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喻晨悉心地給他們擦洗身子,喂食飯菜。有些病人腹瀉,喻晨不厭其煩地端屎端尿。每一件工作,她都完成得一絲不茍。 “穿上白色戰袍,就會有一種使命感。”喻晨說,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喻晨就自愿當一名機動護士——醫院哪里最需要,她就往哪里趕。她認為,這份職業賦予的內涵永遠是滿足病人的需要。 看著各種插管、聽著儀器的報警聲,在住進金銀潭醫院的那一刻,許多患者都覺得恐懼感襲遍周身。“您的家人不在,我就是您的家人,有需要就叫我,有呼必應。”喻晨溫暖的話語總能讓患者內心泛起絲絲暖意。 內心也曾掙扎,但臉上永遠是笑容 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護士熊歡總給人風風火火的樣子,其實卸下“盔甲”,她承認自己也有脆弱的時候。 在醫院感染科新冠肺炎病區,聽著有醫護同行倒下的消息,熊歡不止一次地問,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對于這個神出鬼沒的未知病毒,擔心、害怕甚至想哭,這種雜陳的心理體驗,熊歡并不陌生。在一次次內心掙扎過后,她冷靜下來。如果我們都垮了,患者怎么辦?只要穿上工作服,就不再去想那些危險與恐懼。熊歡坦言:“我不能退縮,更不能當逃兵。” 熊歡不僅每天為自己和同伴們減壓,也不忘盡力安撫病人。“會好的,都會好的。”“大家加油!”“牽著我的手,閉上眼睛,你也不會迷路。”這些簡單的話語,熊歡每天都要重復無數遍。揮揮手、道珍重、問平安,在彼此眼神交匯的一瞬間,這便是無聲的力量。 “忙起來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盡最大努力救治病人,讓他們少幾分痛苦,早日康復。”熊歡說,“我們給病人的永遠是笑臉。”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蔓 通訊員 杜巍巍) |
相關閱讀:
- [03-17] 青春,為希望而戰——吉林青年防疫志愿者速寫
- [03-17] 河南支援湖北醫療隊成員、“90后”護士邵青青——“嚴格是為了確保大家的安全”(一線抗疫群英譜·青春力量)
- [03-17] 福建全省7000余名社工專業人才投入到戰“疫”一線
- [03-17] “沒事,有我在!”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