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主任醫師蔣東坡 經過近三個月的艱苦鏖戰,我們圓滿完成確診患者醫療救治任務,陸續離開武漢完成回撤。回想起參加抗疫的點點滴滴,多次在心里自問:我是靠著什么信念和精神堅持到最后的?我想,是軍人的使命擔當,是軍醫的大愛無疆。 狹路相逢勇者勝,越是艱險越向前。我們到達武漢泰康同濟醫院后,抓緊一切時間建成戰時傳染ICU病房,其中辛苦艱難可想而知。但大家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硬是完成了任務。 第一周,我每天幾乎沒怎么休息,困了就靠在墻角瞇會。病人亟需收治,在人民群眾的生命面前,我們體內的潛能被激發出來,似乎比原來更扛困更扛餓了。但準備工作終于完成得差不多時,我和隊友才覺得困乏難耐,累癱如泥。 2月20日,我帶領的重癥一科開始收治首批危重癥患者,培訓、查房、會診……我每天都像陀螺轉個不停。我們是新組建的ICU,擔心某些環節尚不健全、擔心危重病人病情突然變化,擔心……我連續三天沒敢回宿舍。天道酬勤,當病人的情況都逐漸好轉,我終于可以放心回駐地了。登上班車,駛過武漢長江大橋,已是凌晨。 重癥一科,是病毒疫魔最瘋狂、死神威脅最嚴重的高危地帶,患者病情瞬息萬變,前一秒可能風平浪靜,后一秒便跌落深淵。留給醫生分析判斷的時間,常以秒計。我默默地作好表率,沖鋒在前,我鼓勵隊員:“只要我在,你們不用害怕。” 2月23日,凌晨三點,電話鈴聲在臨時值班室里響起。聽筒里康軍的聲音傳了過來:“蔣主任,‘紅區’值班醫生報告,9床目前無創呼吸機吸氧濃度80%,血氧飽和進行性下降,波動在60%范圍,極度呼吸窘迫,乳酸增高,情況危急!”我盡量鎮定下來,立即指令:“調高氧流量至100%,保持氣道通暢,做好氣管插管準備,我們馬上進去!” 我和醫護骨干立即穿戴防護服進入“紅區”投入搶救,我結合患者癥狀和相關輔助檢查,判斷患者出現了膿毒血癥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當務之急就是經鼻腔快速置管、行有創機械通氣。而平時普通的操作,此時卻成了危險之舉,插管過程患者口腔會有大量病毒噴出來,感染風險急劇增加。但患者的氧和指數太低,撐不了幾個小時,為了和死神搶時間,我立即讓隊員將患者推入負壓病房,以此降低感染風險。 確認各項條件具備后,我抬起患者下頜,以最快的速度經鼻腔探下支氣管鏡,清理視野,向聲門置入氣管導管、調整深度、充氣囊,聯接呼吸機、固定,一鼓作氣。萬幸,血氧飽和度開始回升,隊員們舒了一口氣。調整參數,俯臥位通氣,患者被成功救治!我進入緩沖間,脫下已經濕過好幾遍的防護服和滿是水霧的護目鏡,臉上的壓痕清晰可見。 從醫療隊抽組第一天起,我制定了詳細的強化培訓計劃,從重癥監護到新冠肺炎診治,堅持每天為隊員授課。我深知,只有整個團隊都日漸掌握過硬的危重癥救治專業技術,才能在和死神賽跑的過程中為新冠肺炎患者爭取時間。 在“紅區”查房時,經常看到護士為患者行俯臥位通氣。都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而在我們ICU,是二分治療,七分護理,再加三分關愛,用十二分的努力救治危重患者。 有位成功搶救的患者病情逐漸平穩,因為插著氣管無法說話,患者只能緩緩伸出手向我們表示感謝。我緊握著他的手給他鼓勵,傳遞給患者溫暖與能量,而我感受到的是信任與責任。 狹路相逢勇者勝,越是艱險越向前。我和戰友們所在的重癥一科取得了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收治危重癥患者最多、搶救成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戰績,同時創造了很多在武漢泰康同濟醫院的首例:首例氣管插管、首例俯臥位通氣、首例CRRT……我們是一支隨時投入實戰的骨干醫療隊! 如今,熟悉的武漢慢慢回來了,我相信,經此一役,武漢的明天會更美好,祖國的未來會更加輝煌。 (整理:吳美慧、朱廣平) |
相關閱讀:
- [04-21] 關注|讓出口出得去,讓進口進得來
- [04-21] 總書記強調的“教訓”,折射出什么道理?
- [04-21] 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多項考試取消!
- [04-21] 一座島的變與不變——國網莆田供電公司實施 “雙滿意”工程20年印記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