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如何為中小企業紓困解憂,是確保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的必答題。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各方面正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和發展困難。如何伸出手拉一把共渡難關,為中小企業紓困解憂,是確保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的必答題。 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根據疫情分區分級推進復工復產”“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等工作,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經過各方協調努力,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正依法穩步推進。3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全國除湖北外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過95%,企業人員平均復崗率約為80%;中小企業開工率已達到60%左右。 中央、地方出臺政策, 助企業渡難關 2月2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救助政策要精準落地,政策要跑在受困企業前面。”為此,從中央到地方層層部署,推出了一攬子舉措為企業減輕負擔,因地制宜,“八仙過海”,助力企業渡過難關。 國務院2月25日決定,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免征湖北省境內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其他地區小規模納稅人征收率由3%降為1%。這是一個月內推出的第三批減稅降費政策,也是減稅政策再次聚焦小微企業。 “當前,中小企業最重要的是‘活下來’,而減輕其經營成本尤其是稅費成本是最關鍵的。”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武漢大學財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劉成奎教授在接受《中國人大》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很多中小企業還處于停工狀態,但是各類稅費、租金、工資費用要照常支付,再加上一些中小企業還有債務,經營壓力很大。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表示,之所以專門對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是因為企業只要有營業收入就要交增值稅,現在只要屬于小規模納稅人都能夠受惠,保證了小規模納稅人能夠全面地享受到稅收優惠的好處。“這是稅種的普惠性,還有小規模納稅人的普遍性,最大限度地擴大了稅收優惠的覆蓋面。”王建凡說。 劉成奎說,湖北省尤其是武漢市從1月23日到現在,除了與抗疫有關的藥品、食品等生產與銷售外,其他行業經營活動全部暫停,堂食餐飲、旅游、交通運輸、電影等行業更是受到致命影響。對湖北省境內小規模納稅人作出免征增值稅的規定,“這對小規模納稅人是利好,也是必要的。” 除了落實稅收減免政策外,相關部門還出臺了社會保險費減免政策,以減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負擔。財政部社會保障司司長符金陵介紹,在企業的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階段性降費實施以后,預計2020年可以減輕企業負擔5100多億元。同時指導地方在確保醫保基金長期可持續的情況下,減征部分職工醫保單位繳費,又可以減輕企業負擔約1500億元。加上去年把企業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由20%降為16%的政策實施,全年僅社會保險費減負就會減輕企業負擔超過1萬億元。 各地也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了相關政策。日前,武漢市印發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經營發展有關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減輕企業負擔、強化金融支持、保障企業用工、加大政策執行力度、優化提升服務五個方面22條政策措施。 “通知第一部分就是要求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對中小企業而言正可謂‘雪中送炭’,這是其重要亮點。”劉成奎認為,如果這些政策真正落到實處了,肯定有助于推動武漢市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進入正常發展軌道,推動中小企業復工復產,進而有助于增加市場就業機會。 山東省青島市開展金融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春風行動”,動員全市金融機構提供有力支持和服務,全面保障企業復工復產;青海省文旅廳推進與省內9家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對到期還款困難的重資產文旅企業予以支持;廣西桂林市堅持“一企一策”精準扶持,促進零售和餐飲業平穩運行……這些精準實施的政策,對幫助中小企業克服疫情影響、共渡難關,意義重大。 用好用足法律制度紅利, 助力復工復產 “在當前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各有關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用好用足中小企業促進法的規定和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經營,確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順利實現。”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在接受《中國人大》記者采訪時說道。 疫情面前,我國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對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有沒有針對性規定?郭林茂指出,全國人大常委會2017年修訂頒布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以問題為導向,根據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為保障中小企業健康成長,提升中小企業發展總體質量,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作了如下規定: ——財政支持。中央財政應當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國家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并可以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 ——稅收優惠。國家實行有利于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按照規定實行緩征、減征、免征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措施,簡化稅收征管程序,減輕小微企業稅收負擔。 ——融資促進。金融機構應當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高效、公平地服務中小企業;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金融機構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應當制定差異化監管政策,采取合理提高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等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小微企業融資規模和比重,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地區性中小銀行應當積極為其所在地的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減輕負擔。國家對小微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減免等優惠政策,減輕小微企業負擔;任何單位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向中小企業收取費用,不得實施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罰款,不得向中小企業攤派財物;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得對中小企業實施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檢查,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中小企業參加考核、評比、表彰、培訓等活動。 郭林茂介紹,針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其他困難,中小企業促進法從完善中小企業促進工作管理體制和創業扶持、創新支持、市場開拓、服務措施、權益保護和監督檢查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 “中小企業數量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提供80%以上城鎮就業崗位,完成70%以上發明專利,創造6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為國家提供50%以上稅收,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和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郭林茂說。 疫情倒逼中小企業轉型發展 日前,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向近萬家中小企業發出問卷調查,旨在全面了解本次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盡管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不少,但是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執行會長張競強表示,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諸多中小企業并未喪失信心,目前70%至80%的企業都在針對疫情作出專門安排。 3月16日,湖北省襄陽市部分牛肉面館恢復營業。據了解,這些門店在現階段以電商、配送或是打包外賣形式進行銷售。圖/新華社發 謝劍飛 攝 我們欣喜地看到,遠程辦公、云游覽、直播購物在網絡中持續走紅,部分企業搶抓新經濟風口,謀求逆勢增長。疫情無形中為企業轉型打開新的增長空間,在中國市場的數字化進程中按下了加速鍵。 劉成奎指出,這些年“電商經濟”發展非常迅速,深受年輕人喜歡,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也推動很多中老年人對“電商經濟”逐漸由“學不會”到“很會玩”、由“不喜歡”到“很喜歡”,大大拓展了“電商經濟”的覆蓋人群。“由于嚴格的管控措施,湖北省的‘電商經濟’已經發展為‘家門口經濟’,一切生活用品都可以由企業自己或快遞送到小區門口,甚至是樓棟門口。”在武漢生活的劉成奎頗有感觸地說。 張競強介紹,出口受到較大影響的企業正在積極拓展全球市場,部分中小企業在這次疫情中也開始尋求轉型,向數字化、線上化的方向持續發展。劉成奎也認為,這是未來“電商經濟”的發展趨勢,“中小企業理應且可以搭上這一輪經濟發展的班車,尤其是在這次疫情中體會到經營門道的中小企業,未來應該會有良好的發展表現。”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