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5月9日電 題:上海抗擊新冠肺炎“戰疫天團”全部回家 記者陳靜 在上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線奮戰83天的仁濟醫院重癥醫學團隊順利度過14天醫學觀察期,9日終于回家了。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上海抽調了5支重癥醫學隊伍前往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公衛中心),支援救治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這些“逆行”支援的重癥醫學隊伍被稱為“五大天團”。如今,上海本地病例救治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前往支援的“白衣戰士”有序撤離。仁濟“天團”是最后撤離的隊伍。 據悉,2月2日,仁濟醫院首批7名醫療隊員起馳援公衛中心。2月11日,皋源率7名“精兵強將”增援公衛中心;此后,又有14位醫護陸續奔赴公衛中心。28人分別來自包括重癥醫學科在內的多個科室,其中有10名醫生,18名護士;他們中最年長者53歲,最年輕的25歲;其中女性18人。 仁濟“天團”成員人均每日在艙時間超過7小時,累計在艙時間超過2500小時。“超長待機”的仁濟“天團”中,仁濟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皋源連續堅守75天,先后主持救治8例重癥患者;“90后”男護士郁園丁主動請纓參加了三輪支援;工作時間最長的護士是崔順悅,堅守57天。 皋源的妻子也是一位醫務人員。當日,她前來迎接許久未見的丈夫。夫妻相見,深情相擁。妻子說,天天盼著丈夫歸來,如今圓滿完成任務,平安歸來,很開心! 在接受采訪時,皋源表示,在公衛中心,他們救治的8位重型、危重型患者中,有3位曾接受ECMO治療。其中,上海本地患者老陳接受ECMO治療約40天,這個患者對于他們來說是個“挑戰”。“在既往治療過的患者中,從未見過這樣的病患。”皋源坦言,“老陳的治療過程堪稱坎坷,書上有的、沒有的并發癥,他幾乎統統經歷了一遍。我們也真正體會了一把什么叫做‘嘔心瀝血’”。 談及此次參與支援公衛中心的最深感悟,皋源感慨:“感受最深的是政府集中上海優質資源,不遺余力地推進搶救!”他說,本地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已經清零,還有兩位危重的輸入患者仍在接受治療。 當日,皋源代表“仁濟天團”向醫院贈送一件隊員簽名的“百毒不侵”T恤衫和一幅海報。隊員們紛紛在醫療隊隊旗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據透露,這些都將被仁濟醫院院史館永久珍藏。 “90后”男護士郁園丁是上海唯一一位三輪支援公衛中心的護士。誰能想到,此前,他已遞交了辭職信。接受采訪時,家在崇明的郁園丁告訴記者,此前,因為父母的要求等,他提出辭職。在支援公衛中心抗疫中,醫護同心協力,將“上了ECMO的危重癥患者救了回來”讓他重新審視作為“白衣戰士”的成就感和價值所在。抗疫歸來,他改變了想法。 53歲感染科護師何愛華是仁濟醫療隊中最年長的成員,主動請纓時,她說:“你們還年輕,都有照顧老人孩子的任務,只有我沒什么牽掛,讓我去吧。”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A1病區里,有一位年輕的女性患者,是一位插畫師。入院后,她曾一度十分消沉。何愛華說,醫護人員耐心勸導和細心關懷讓她重燃抗擊病魔的信心。后來,姑娘的病情有所好轉,拿出畫筆,畫下一幅插畫,并寫下“謝謝你,可愛的人”。這封特殊的“感謝信”,被醫護們用手機拍了下來并珍藏著。何愛華說:“看到自己負責的病人一天天好起來,我們比誰都高興。” 在A4病區工作的護士黃妹,眼見該病區從空蕩蕩到一周內110張床位收滿患者,又見證了在醫護人員全力救治下,一周后患者一批批康復出院。黃妹說:“我真的特別有成就感,再苦再累都值得。”(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