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闊依克攀冰格勒村廣闊的葡萄園里,幾位戴著眼鏡的人,忙碌地穿梭在葡萄架間,悉心指導貧困戶買買提依敏·喀斯木管理自家的葡萄園。 “他們來了,教我們新的葡萄種植技術,十畝地一個人就可以管過來了,其他人還可以出去打工掙錢,太好了。”買買提依敏·喀斯木笑著說。 買買提依敏·喀斯木口中的“他們”,是新疆農墾科學院的科技人員。多年來,新疆農墾科學院科技人員全力以赴,用自己的雙腳丈量新疆大地,把知識的力量運用于新疆農牧業生產,以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不忘用科技知識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把百姓的需求當作最大的攻關目標,我們才取得這樣的成績、贏得了百姓的認可。”新疆農墾科學院黨委書記王選東說。 用科技力量提升育種水平 新疆是我國最大棉花生產基地,2018年棉花生產量達511.1萬噸,占全國棉花產量的83.8%。但有誰想到,新疆農墾科學院成立之初,曾有外國專家斷言:北緯42度以北是棉花生長的禁區。 首任院長王彬生不信這個邪,他頂住重重壓力,帶領科研人員深入北疆團場連隊,通過無數次的摸索與實踐,終于攻克北疆特早熟棉花栽培技術難題,徹底打破了外國專家的論斷。現在的新疆北緯42度地區,早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棉主產區,眾多的農民通過這一技術得到實惠。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植棉面積占全國20%,卻生產出占全國總產量1/3的棉花,連續多年位居全國棉花產區前列。其中,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與生產技術的發展,機采棉成為棉花生產的發展方向與目標。為了適應全新的生產方式與模式,新疆農墾科學院棉花育種團隊深入生產一線,結合當地實際,培育了以“新陸早33號”“新陸早45號”為代表的適宜機采的“矮密早”系列品種。創新發展了植棉全程水肥調控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栽培新農藝,不斷優化生育期管理模式,兵團皮棉產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單產38.6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159.8公斤。 “這么大的面積,這么高的產量,這在世界植棉史上也不多見。兵團棉花生產迅速發展,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科技創新、老天幫忙。特別是一系列惠農政策,讓職工群眾得到了真金白銀,極大調動了種棉積極性。”新疆農墾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余渝說。 育種工作對于提高作物產量至關重要。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所長戰勇說:“從建院伊始,我們針對兵團農業生產現狀,就開始了作物育種工作,先后選育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糧油作物新品種72個,創造了多項玉米、大豆栽培全國超高產紀錄。” 這幾年隨著新疆發展林果業,新疆農墾科學院把紅棗、葡萄、蘋果等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和技術服務當作最大科研攻關領域。“北疆引種棗樹研究”課題獲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北緯43度以北種植棗樹的禁區,為新疆北疆地區培植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為了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農墾科學院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近年來建成農業部果蔬干制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西北)、國家紅棗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等4個科研平臺,為提升產業增值空間提供科技支撐。”新疆農墾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金新文說。 以機械化支撐大農業生產 “農業機械化是兵團大農業的標志。”新疆農墾科學院黨委委員、機械裝備研究所所長湯智輝說,“經過多年科研攻關,我們基本形成了具有兵團特色的機械化大農業生產體系,目前兵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說起農業機械裝備這個話題,就不得不說一位只有中專學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以陳學庚為代表的機械裝備研究團隊,針對兵團提出“六大精準農業”發展戰略,研發了精量播種機、鋪膜鋪管精量播種機等農牧機具60多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其中,2002年研制成功的“棉花鋪膜鋪管精量播種機”,累計推廣近4萬臺(套),作業面積近3億畝。 2005年,兵團棉花總產近百萬噸,獲得空前大豐收。兵團農業機械化率高達86%,居全國之首。但恰恰在棉花采摘上是“短板”,每年急需60萬至80萬名季節性拾花工,手工采棉,每年要支出10億元的勞務費用。 為解決這一困擾,陳學庚科研團隊潛心攻關,研發出脫葉劑高效噴灑、機械采收與儲運等關鍵技術裝備,創建了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率先在國內實現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 受訪職工群眾表示,棉花鋪膜栽培技術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幫助貧困戶實現科技脫貧。但因殘膜回收工作滯后,也給農田帶來一定的污染。 “不把麻煩留給子孫后代。”這是陳學庚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他要解決的“麻煩”就是做好殘膜回收研究。為此,陳學庚科研團隊加入兵團“機械化殘膜回收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示范”項目組,已研制出10多種殘膜回收新機具。 20世紀90年代初,新疆農墾科學院從以色列引進了滴灌節水技術,但因滴灌器材價格昂貴而難以大面積推廣。經過多年努力,新疆農墾科學院啃下這塊“硬骨頭”,生產出低成本器材和裝備,形成了推廣服務體系,使大面積應用成為可能。同時,兵團還培育出自己的節水上市公司——新疆天業集團。 此外,大馬力配套犁、北斗衛星導航BDC自動駕駛系統、精密播種作業信息化技術、精量化測土配方施肥、自動精準平整作業等一大批世界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都成功應用在群眾的日常生產中,讓兵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以上,農機管理標準化團場達到95%以上。 重心南移培育扶貧產業 在新疆農墾科學院里,科技人員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又去南疆了? 王剛副研究員與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長彬、助理研究員郭延華,6月初來到喀什地區英吉沙縣托普魯克鄉1村,與駐村干部阿布都熱合曼·艾合買提走進肉牛養殖合作社,查看技術需求情況。經過一番深入調查了解,他們最終形成了為當地飼養肉牛制定育肥期和繁育期飼料配方等4項技術支持。 隨著兵團向南發展工作思路的落實,科技人員沉到南疆一線團場連隊,將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科技服務等工作重心向南轉移,一次次遠赴南疆師市、團場、連隊,調研、走訪、推廣、培訓,將大量科技成果應用到南疆師團職工的生產實踐中,助力兵團南疆師團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針對南疆飼草資源供應體系缺乏、羊只單產能力低等問題,新疆農墾科學院開展“團場肉羊養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對貧困戶進行科學養殖體系培訓,逐步形成“分戶舍飼,統一服務,合作經營”的區域性專業化生產模式,實現了農牧互補、群眾增收的目標。 根據兵團南疆墾區典型區域土壤鹽漬化特征,聯合相關單位實施兵團重大專項“兵團南疆墾區典型區域鹽堿地改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通過研究形成適合兵團墾區土壤鹽漬化治理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為兵團南疆墾區土壤鹽漬化治理提供理論依據…… 把科技服務與科技扶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南疆困難團場、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和邊境團場貧困人口為重點,圍繞師市團場主導產業需求,推動產業升級,激發扶貧對象內生動力,加快培育特色產業。 據不完全統計,“十三五”以來,新疆農墾科學院選派144名科技人員,組成棉花、小麥、玉米、農作物水肥一體化、干果加工等13個科技服務專家團隊,采取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工作方式,積極開展科技服務活動。先后在兵團的13個師、70多個農牧團場和伊犁、塔城、昌吉以及南疆三地州部分縣開展了科技成果推廣工作,為南北疆特色林果業和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本報記者王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