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綠涌草原,欣欣向榮。 走進六月的鄂托克前旗,一個個苗圃基地翠綠欲滴,一個個扶貧工廠機器轟鳴,一個個忙綠的勞動者在這片草原上繪就著一道道最美的風景。 三月初,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脫貧攻堅戰鼓再響,產業扶貧、易地扶貧等攻堅戰縱深推進。全旗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全旗663戶、174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的6.7%下降趨零,“兩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飲水問題已經全部解決。旗委書記辛曉瑞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會議上擲地有聲地說: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當前,建立符合我旗實際的長效機制,全力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廣大群眾和貧困戶牢牢吸附在產業鏈當中,全面提高貧困人口的“造血”能力和增收能力,實現穩定脫貧、長效脫貧。 ↑辛曉瑞在城川鎮巴彥希泊日嘎查脫貧戶馮永崗家中調研 探路徑:因地制宜,“三三戰略”選準產業找對路子 5月14日,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馬場井村委會,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原來是宏野農牧業有限公司與馬場井村利益聯結分紅會在此召開, 貧困戶賴喜高興地說:“我們家兩口人,共領到了1000元,感謝黨的好政策。” ,宏野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拱棚承包的方式,每個拱棚1000元承包費,與95戶農民簽訂了112個拱棚承包合同。會上,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224人每人分紅500元 ,共112000元。貧困戶們紛紛表示要樹立信心,堅定信念,不等不靠,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敖鎮馬場井村農企利益聯結分紅大會 今年,鄂托克前旗以“建設三個中心、打造三大基地”為主線的發展戰略,在農牧產業方面,建設面向全國的優質 農畜產品交易中心,打造內蒙古西部優質有機果蔬生產基地,構建更加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脫貧質量,鋪陳小康成色。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牧民變股東”的原則,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采取“企業+合作社+農牧戶+基地”的產業扶貧模式,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有效開拓農民增收渠道。截止目前,培育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組建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2家,農牧業合作組織136家,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讓農牧民在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享受增值收益。 ↑鄂前旗智能溫室育苗大棚 在能源經濟領域,依托上海廟能源化工園區,一批煤炭、煤電、煤化工等、生物科技、單晶硅、碳化硅、節能環保、陶瓷等新興產業陸續入駐園區,帶動更多運輸維修、餐飲住宿、園林綠化等服務業的興起。上海廟鎮沙章圖村因地制宜,在工礦區探索建立了“村集體+駐地企業+農牧民”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依靠工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成立信和貨運公司,村民通過入股的方式共同參與到集體經濟項目發展中來,2019年底,沙章圖村對集體經濟項目所盈利的45萬元進行了分紅,3名貧困戶和416名村民享受到了集體經濟項目帶來的紅利。 ↑上海廟鎮沙章圖村信和貨運股民分紅大會 鄂托克前旗紅色文化資源底蘊豐厚,以“建設內蒙古西部紅色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全國紅色培訓教育基地”為目標定位,構架以城川為核心、輻射周邊的紅色文化產業體系,建設中國西部最規范的紅色研學旅游基地,帶動現代服務業升級轉型。作為紅色產業發展重點鎮城川,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老百姓找到了幸福路徑。近年來,城川鎮以“紅色”為核心的全域旅游,花開遍野。精心打造50多個研學點、80多個體驗戶、5000多名農牧民融入紅色產業,戶均增收1萬元。城川紅色拓展基地二期建設工地上,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還可以就近照顧家里。項目建成后,政府答應我在紅色拓展基地做保安,”貧困戶口吉圖笑容洋溢在臉上。 ↑城川紅色拓展基地 在牧業為主的昂素鎮牧場遼闊,草牧場面積560萬畝,生態資源就是發展優勢,保護草原就是保護農牧民的錢袋子,該鎮實施“百萬畝檸條種植行動”,把生態環境改善與脫貧攻堅工作融合,建設了飼草料加工廠,生產優質飼草料,配套建設短期育肥養殖基地,輻射帶動農牧民發展羔羊短期育肥技術,建立起檸條種植、飼料加工利用的畜牧產業鏈。因兒子患有輕度腦癱而致貧的那順,就是憑借檸條種植成為嘎查致富的典型,他說“我想多種些檸條,用檸條來科學喂養嘎查引進的‘短期育肥羊’,讓一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布仁其木格查看昂素鎮檸條種植情況 “每一個鎮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在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時候,我們要思考怎樣把貧困戶帶上經濟發展的快車,共享發展紅利。”旗委副書記、政府旗長布仁其木格認為,因地制宜興產業促發展,讓貧困戶參與其中,切實打贏脫貧攻堅戰。 建機制:長效保障,“五項機制”著力眼下著眼長遠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為確保貧困戶真正脫貧,鄂托克前旗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建立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上海廟鎮芒哈圖嘎查建檔立卡貧困戶熱達正在羊圈里喂養,“我家今年育肥羔羊60只,羔羊都是村里的短期育肥羔羊養殖基地里給的,年底村里的合作社統一收購,每只羊能賺500元。家里的收入增加1萬多。”他驕傲地講述他的脫貧經歷。通過“合作社+訂單“產業發展模式,帶動嘎查農牧戶發展短期育肥,實現農牧民增收。全面提高貧困人口的“造血”能力和增收能力。通過“產業帶動、企業拉動、貧困戶主動”的幫扶模式,全面配套產業扶貧項目,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297萬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21個,僅2019年實施產業扶貧項目52個,扶持43個嘎查村發展集體經濟,有效帶動貧困戶326戶817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基本保障了每個適宜產業扶持的貧困戶至少參與到1個產業扶貧項目中,實現穩定增收。 建立產業扶貧項目管護機制。建設產業扶貧項目庫,成立了項目入庫評審專家組,嚴格執行“三公示一公告”和“村申報、鎮審核、旗審定”等規范程序,精準篩選項目,今年,共入庫項目68個,投入資金1511萬元。同時,完善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制定形成到戶類資產、經營類資產、公益類資產“三本賬”,積極對接相關經營主體,通過股份合作、業務托管、合作經營及改制重組等方式,提升資產運營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目前,完成所有扶貧資產一次確權到位。 建立返貧預警監測機制。根據已脫貧戶現有產業、就業、家庭收支以及致貧原因等,劃分三類預警:一級返貧風險戶,對脫貧后比脫貧時家庭情況有所下滑,無創業能力,不能就業,穩定收入僅來源于轉移性收入的兜底脫貧戶;二級邊緣戶,脫貧后與脫貧時持平,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略高于當年脫貧標準但低于6000元,或同期家庭收入明顯減少、因特殊原因出現較大數額剛性支出、部分家庭成員暫時喪失勞動能力,收入來源不穩定的;三級有發展能力戶,脫貧后生活質量上升的,有勞動能力,發展意愿強烈,有思路、有干勁,收入相對穩定,后續發展良好的。緊盯三類人群,精準監測,建立村走訪、鎮核查、旗的復核三級審核監測工作組,每月深入貧困戶家中調查走訪。因人因戶、精準施策,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采取“幫、扶、引”的措施精準施策,一級戶以“幫”為主,尤其是因病,因災等特殊貧困家庭采取社會救助、臨時補助、公益性崗位就業等形式幫助其減輕家庭負擔;二級戶以“扶”為主,重點在扶志、扶智方面加強教育引導,加強技能、創業培訓,實現穩定就業。三級以“引”為主,重點提高“造血”功能,不斷強化技能、創業培訓,實現穩定增加收入,帶動更多農牧戶積極發展。 ↑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大池村發放“紅羽王”肉蛋雞雞崽活動 建立幫扶責任機制。壓緊壓實旗級領導責任、鎮主體責任、核心指標部門主管責任、幫扶部門幫扶責任和監督問責,確保壓力層層傳導、層層壓實。通過68支工作隊、225名精干扶貧干部脫產下沉開展包聯駐村工作,特別對86戶脫貧成效不明顯、自我發展能力不強,需要重點監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落實點對點幫扶任務,由43名縣級領導干部和86個部門一把手重點監管、指導和幫助。同時,將督查檢查貫穿于脫貧攻堅工作始終,建立督查巡查組和責任問責組,健全函告制度、督查巡查制度、問責制度,常態化、高頻率、全覆蓋開展督查問責。今年,脫貧攻堅領域立案1件,黨紀政務處分1人。 建立督導落實機制。整合市級作戰隊、市包聯督導組、旗脫貧攻堅組三方力量,建立“三方”作戰督導攻堅組,開展聯學、聯查、聯商、聯改、聯評、聯報的“六聯”機制, 組建了“鄂前旗脫貧攻堅工作群”,早7點“習語誦讀”、晚8點“每日10題”準時推送,建立聯學機制。對照脫貧攻堅任務清單、督導清單,分門別類開展聯查專項行動,分類分層形成問題清單,現場交辦問題清單,找準癥結,共同探討交流整改思路和措施,聯合快速推進問題整改到位。市級作戰隊組長孫軍副旗長說:“通過三方六聯的機制,既提高了脫貧攻堅任務整改效率,又減輕了基層負擔,實現一次下鄉入戶、多角度檢查了解、全方位督導落實。”目前,高質量完成了663戶貧困戶聯合作戰普查,確保脫貧成效精準、群眾認可。 ↑“三方六聯”督導組督查鄂托克前旗脫貧攻堅聯合作戰工作組入戶檔案普查工作進展情況 市扶貧辦、市農牧局、市農牧局駐旗區科技服務隊驗收鄂前旗2019年扶貧產業項目 激內力,創新方式,“志智雙扶”富了口袋富腦袋 “貧困不可怕,怕的是我們個別貧困戶失去了志氣,總想向黨和國家要扶持、要補貼。黨的政策歷來都是扶貧不扶懶,勤勞才能致富,勤勞才能真正擺脫貧困。”在今年的“同心、同向、同小康”脫貧攻堅主題宣講會上,敖勒召其鎮脫貧致富典型李懷興向當地群眾講起了自己的脫貧故事。 向他一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252戶639人,政府統一提供每人40平米的住房,每戶配套養殖棚1處,拱棚1棟,還引進企業,做到每戶貧困戶至少有1個致富增收項目,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打消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顧慮。 今年以來,圍繞“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分級分類推進教育培訓全覆蓋,運用現場觀摩、現身說法、云宣講等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方式開展培訓,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組建了5支新時代志愿服務隊活躍在田間地頭和微信群內,吸納種養植土專家、全國科普特派員、精打細算致富能手,以點對點、面對面的方式,教農牧民怎樣科學種養,怎么樣算好收支賬,提高收入。城川鎮黃海子村村民楊茂是曾經借米做飯的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扶持下,通過學習和培訓,掌握了用玉米芯制作飼草料的技術,發展肉羊養殖,幾年下來,他家的羊已經發展到了100多只。 城川鎮宣傳委員焦鴻艷說:“讓貧困群眾從“我要脫貧”到“我有本事脫貧”升級,這就需要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讓他們干事創業有能力,才能更有底氣。”在城川鎮金潤園辣椒育苗基地內,20多個周邊農牧民正在認真聽技術指導員一邊講解一邊示范,“珠型調控、水肥一體、土壤基質配比”貧困戶楊茂告訴記者“像技術人員這樣種植辣椒,我就有把握增產增收。”通過利益聯結,金潤源為近40戶貧困戶的辣椒種植裝上了“安全閥”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關鍵就在“激”。結合群眾性文明內蒙古十大行動,全方位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按照“講敬語、樹村規、明家訓、頌黨恩、美家園”全覆蓋的要求,84個嘎查、社區圍繞脫貧攻堅重點難點問題,把“扶貧不扶懶”“破除等靠要”等寫入村規民約,組織各家各戶主動制家訓亮家風,書寫懸掛“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等家風家訓,將黨恩教育、富而思源的理念融入群眾的生產生活中,把思想扶貧做到戶、激勤去懶做到人,還建立完善評比機制,選樹脫貧致富先進典型6名。 如今,在脫貧攻堅即將交卷的關鍵期,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德善草原上,處處涌動著鄂前旗兒女盡銳出戰的壯志豪情!(張紅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