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溪邳村地處閩東東南沿海的鹽田港畔,依山面海,是福安市連家船民聚集的純漁業村。連家船民以船為家,捕魚運貨為業,常年漂泊江海,居無定所。 “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擠一艙;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溪邳村黨支部書記江寬全回憶起當年船上的生活,感慨萬千。居無定所、老無所依、無學可上、有病難醫,這就是當時連家船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 為解決溪邳村漁民上岸困難的問題,福建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并給予大力支持。1956年,溪邳人通過填灘造地建起了村歷史上第一座雙層土木結構的瓦房。第一批6戶溪邳村民在陸地上有了自己的家。2013年,最后137戶漁民也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民從此徹底告別“以船為家、終日漂泊”的生活。 漁民上岸了,接下來如何讓漁民穩得住、富起來,溪邳村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組織振興是引領 自1953年溪邳村成立黨支部至今,溪邳村黨總支下設7個黨支部,94名黨員。黨總支始終圍繞“抓黨建、強經濟、促發展”的思想理念,結合村內實際情況和漁村特色,建立特色黨建工作模式。設崗定責,提升黨員雙帶作用;“漁排黨小組”“水上黨校”,落實漁民黨員教育;“駐韓黨支部”,加強流動黨員管理。 黨建做得實,就是生產力。為切實解決“扶貧資金到戶難”的問題,在經濟發展互助協會黨支部的帶領下,溪邳村組建聯保小組13個,發展會員68人,累計發放貸款金額359萬元,促進會員年均增收300多萬元,戶均增收4.5萬元,帶動漁民勤勞致富,真正做到科學扶貧、精準扶貧。 紅色引擎助力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指明方向。以黨建促發展,著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脫貧優勢、創新優勢、產業發展優勢。 產業振興有“實料”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溪邳村過去是“破船加破網”進行小海捕撈和灘涂勞作的單一小漁經濟。如今,已轉變為“五業并舉”的綠色海洋經濟:著眼農、林、牧、副、漁五大產業,實實在在地推進漁民脫貧工作。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發展有特色。鞏固提升“海上養殖業”,試行生產的多樣化,在“名、特、優”水產養殖品種上下功夫。壯大“水產品批零業”,利用線上線下多平臺多渠道展銷溪邳特色海鮮產品,打響“溪邳鮮”的品牌知名度,帶動漁民增收致富。做強“勞動服務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引導鼓勵富余勞動力外出經商務工,年均外出務工600多人。培育“海產品加工業”,引進加工廠,通過工廠化運作,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發展“漁村旅游業”,開發灘涂討小海、船游紅樹林、海上(漁排)民宿等體驗項目,推進鄉村旅游。 據溪邳村村史館數據顯示,溪邳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90年代初的850多元,增至2020年的23175元;村財收入從90年代初的6.6萬元,增至2020年的15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與村財收入飛速增長。 人才振興來護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溪邳村積極推動人才振興,以人才帶動技術進村,開展技術扶貧,致力于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漁民。 通過與研究機構相關技術人員進行交流、校地共建等方式,溪邳村實現技術合作與人才合作,助力村民增產增收。 溪邳村黨支部書記江寬全在采訪中提到,“去年村里召開了大學生座談會,研討如何利用好現有的人才資源、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源。”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他希望,村中的年輕人都能學好本領,造福家鄉。 2014年,心系家鄉發展的“90后”劉彤就成為了“造福家鄉”的年輕人之一,從城市回到溪邳村,投身鄉村振興的事業中。她笑說:“村里需要年輕人回鄉發展,需要我們這樣的新鮮血液,我就回來了。” 目前,劉彤是一名專職村干,擔任溪邳村黨總支委員,主要負責黨建、婦聯、共青團等相關工作,也會帶村民去浙江等地的先進村學習調研。談起未來的家鄉振興,劉彤干勁十足、信心滿滿。“想和其他村的村干多交流合作,組建團隊,籌建供銷社,幫助我們溪邳村的農產品走出去。”她講到。 劉彤對目前的工作有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她說:“我在這個崗位上做,就不能老想著我自己,要多想想怎么帶動村民的日子過得更好!” 文化振興成“時尚” 鄉村振興,文化是魂。近年來,溪邳村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通過志愿服務、移風易俗、文藝演出、道德講堂、基層巡講等,讓文明習俗家喻戶曉,把文化“種”進人心。 立足鄉村文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溪邳村通過“講、評、幫、慶、樂”五字實踐行動,營造濃厚氛圍,凝聚社會正能量,讓新時代文明新風吹進千萬家。如今,溪邳村面貌煥然一新,揚文明、樹新風成為新時尚,昔日的貧困漁村變身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此外,溪邳村積極盤活資源,建成漁民文化廣場、浮橋棧道、休閑垂釣池等,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生態振興見成果 綠色,是鄉村的主題色。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定的“格”更高,“面”更大。 鄉村也不應只有藍天白云、清新空氣,還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人居條件。溪邳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掀起“廁所革命”“垃圾革命”,將村道硬化及農村公益設施建設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優化村容村貌,顯著改善溪邳村人居環境和海洋生態環境。 往日畫面,今朝新景,滄桑巨變。通過全方位發展的鄉村振興,溪邳村人已過上“電氣洋房、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連家船民的“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是扶貧開發“寧德模式”的一個縮影,更是一條具有閩東濱海漁村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