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北大悟6月8日電 題:走進中原突圍紀念館:敵眾我寡,何以取勝? 作者 武一力 任思雨 李季 青山綠水環抱之中,湖北大悟縣宣化店鎮一派安寧。70多年前,解放戰爭第一槍在這里打響。 記者近日跟隨“在這里讀懂初心使命——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中原突圍紀念館進行探訪。 紀念館前,一尊戰士的塑像巍然挺立。戰士左手拳頭緊握,右手高舉長槍,直指天際,神情激昂剛毅,讓人肅然起敬。 中原突圍紀念館館長王炳文介紹,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企圖打通國民黨軍向華東、華北和東北進軍的通道。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完成了對中原解放軍的包圍,向中原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在這36天的突圍戰中,僅有約5萬人的中原軍區部隊一舉殺出重圍,粉碎了國民黨軍約30余萬人的圍追堵截,并在上百次戰斗中給敵以重大殺傷,粉碎了國民黨軍妄想消滅中原軍區部隊的企圖,以此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 這場突圍戰中,敵眾我寡,何以取勝?“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王炳文心中的答案。 中原突圍紀念館藏有一塊牌匾,寫著“民為邦本”四個大字,它是當時人民群眾與子弟兵魚水情深的見證。王炳文說,中原突圍戰爭期間,軍民生活都十分艱苦。但為保障群眾生活,中原軍區、中原解放區命令各部隊停止向民眾借糧。 吃不飽飯,怎么打仗?宣化店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于是,他們自發提出“缸里勻米、鍋里勻飯”行動。當時的群眾代表告訴中原軍區領導:“你們放心,只要老百姓還有一口吃的,就絕不會少了部隊的。” 為表達對人民群眾的感謝,中原軍區政委鄭位三為宣化店人民群眾送來一塊匾額,親筆題寫“民為邦本”四個大字。 在中原突圍紀念館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幅油畫:1946年5月6日下午,周恩來攜美蔣代表赴宣化店途中,途經黃陂的十棵松灄水河。當時由于連日暴雨,河水暴漲,橋梁被沖毀,國共美三方代表乘坐的四輛吉普車過不了河。美國代表和國民黨的首席代表由老百姓連車帶人抬過河,國民黨等其他代表則由老百姓或背或抬過河,而周恩來等共產黨人毅然涉過一百多米寬的灄水河。 王炳文介紹,十棵松一帶原是新四軍第五師的游擊區,后被國民黨軍隊占領。國民黨人員找來當地的國民黨鄉、保長,要他們想辦法找老百姓把汽車弄過河去。鄉、保長四處找人未果。原來,老百姓一見國民黨,都因害怕躲進了樹林。而在當地擔任過黃陂縣委書記的我方軍調代表任士舜,因為有良好群眾基礎,很快就召集起群眾,把吉普車連同美國代表都抬過了河。 “這足以證明,人心向著共產黨。”王炳文說。 如今,人們懷著敬仰之心,走進中原突圍紀念館,重溫這段革命往事。 今年以來,該館已接待游客約30萬人次。王炳文表示,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希望后人能將顧全大局、頑強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發揚光大。(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