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留下記憶記住鄉愁 城市建設呈現新面貌
2022-03-20 13:25:50?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城市規劃和建設時指出,要注重人居環境改善,要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到加強老城區改造和社區建設,一系列多元探索持續推進,以改革強保護促改造,努力讓城市“有里有面”,讓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更好融合。 走進北京市東城區雨兒胡同,讓人很難想象曾經的大雜院會變成今天這樣,院里干凈整潔,鋪著一水的青磚,私搭亂建沒有了,木制的門窗都換成了斷橋鋁的。而讓居民們更高興的,是困擾他們幾十年的如廁難、洗澡難這些老問題,現在再也不是問題。 雨兒胡同大變身的背后,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高度重視,他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37年后再度召開,從中央層面為城市建設搭建頂層設計,對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等問題一一作了明確。 隨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首次寫入我國“五年規劃”,城市更新升級為國家戰略。2021年,《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印發,這是我國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以來,第一次以中央名義出臺關于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文件。 1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超過1200片歷史文化街區的劃定,讓“修舊如舊”成為許多地方城市建設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嘗試讓規劃師走進街道,聽居民意見,邀請居民共同參與改造,僅在北京300多個街鄉地區都有了自己的規劃師。 城市生活越來越便利,文化味也越來越足。如今的北京,正在著力打造“博物館之城”,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已達近百家;中軸線申遺實現新突破,進入了沖刺階段;三千多條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著力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一批老建筑得到了活化利用,成了網紅打卡地;老舍筆下的“龍須溝”現在成了美麗的三里河公園。 城市,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依托,也是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既能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現代社會的便利和舒心,又能保護住傳統文化的歷史風貌,北京老城區的改造,無疑是一種有效探索。要像愛惜自己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才能在保障民生的同時留住鄉愁。城市不光有形,更會有神。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