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大美邊疆丨東北錨定高質量發展加快振興
2022-06-17 13:02:1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哈爾濱6月16日電 題:東北錨定高質量發展加快振興 新華社記者強勇、汪偉、姚湜 在新一輪振興征程中,東北三省聚焦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轉方式調結構,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穩固,工業增長日益提速,開放水平不斷增強。 大糧倉讓“中國飯碗”更穩 三江平原,一場透雨過后,一塊塊水田倒映著藍天白云,生機勃勃。 占全國糧食產量逾五分之一的東北三省,肩負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其中,2021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量1573.54億斤,再創新高。 近年來,東北各地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 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依托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建成多個“管理可量化、數據可利用、經驗可復制”智慧農場群,實現水旱田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作業,走在全國前列。 “以前種地可勁兒上化肥農藥,地都板結了。”黑龍江省肇源縣頭臺鎮仁和堡村黨支部書記石山清說,如今不上化肥,不打農藥,人工除蟲。截至2021年底,黑龍江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8800多萬畝。 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東北實施了黑土地保護工程,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多舉措保護黑土地。 “出苗很齊,長勢很好。”在吉林省公主嶺市朝陽坡鎮東興村,種糧大戶李振軍喜上眉梢,他采取了秸稈翻壓還田方式保護黑土地。 2015年,公主嶺成為東北最早實施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地區。多年來,通過秸稈還田、米豆輪作、增施有機肥等舉措,實現保護性耕作上百萬畝。 今年3月1日,《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實施,黑龍江為黑土地立法,守好大糧倉“命脈”。 新老動能奏響工業“交響曲” 龍門吊車吊著巨型部件往來、五軸數控機床發出切削金屬的吱吱聲……在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緊張忙碌的生產車間熱氣騰騰。 “我們把技術創新作為頭等大事,攻克900多項科研攻關課題。”公司董事長戴繼雙說。一季度,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1.4%。 不止沈鼓集團。在東北,中國一重、中國一汽、哈電集團等一批“大國重器”企業,依托改革創新激發內生動力。 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民族品牌紅旗汽車銷量4年增長60多倍。新工廠里,一輛輛H9轎車經焊裝、涂裝、總裝等環節,打造得兼具現代操控和古典美感,發往全國。 近年來,東北地區圍繞工業強省戰略,持續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實“五頭五尾”,工業振興計劃成效漸顯。 一季度,工業大省遼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0.1%。黑龍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增速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 “老字號”發新枝,“新字號”快發展。東北大力推進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新旅游、新電商等產業發展,三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逾10000戶。這些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成為最直接的創新源泉。 東北三省均將創新擺在突出位置。2021年吉林創新型省份建設獲批,是全國第11個獲批省份。全省生物醫藥、光電子、衛星及應用等產業發展迅速。 今年5月,“吉林一號”衛星又一次升空。如今,“吉林一號”星座在軌衛星已達54顆,是我國目前最大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打造合作開放“新高地” 長春東北角,成立不到兩年的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初具規模。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李子臣說,示范區累計投資逾百億元,產業類投資占比86%。 中德園、中日園、中韓園……在東北,國際合作的新載體接二連三,新成果落地消息持續不斷。 東北把擴大開放作為推動老工業基地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打造東北亞區域合作中心樞紐,一個向北開放的高地正在隆起。 一季度,黑龍江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29.5%,增速列全國第4位。遼寧出口增長8.1%,汽車、集裝箱、電工器材等出口亮眼,分別增長43.4%、47.3%、26.7%。 自貿區先行先試,為振興注入新動力。 2019年黑龍江、廣西和云南3個自貿區獲批,是我國首次在沿邊地區設立自貿區。迄今,黑龍江自貿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已生成超過200項制度創新成果。 遼寧自貿區沈陽片區開創中歐班列“區港直通”管理模式,探索“稅事通”一站式咨詢辦稅服務,成立自貿區法庭……今年前4月,片區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130%。 開放的步子越邁越大,資本投下“信任票”,寶馬、奧迪、益海嘉里、雀巢等一批外資企業在東北投資擴產。 2月11日,寶馬集團與華晨中國對外發布重磅消息,以現金方式交割總額約279億元股權,寶馬在華晨寶馬的股權占比由50%提升至75%。 隨著東北經濟持續恢復性增長,老工業基地正跑出對外開放“加速度”。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