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舊廠故宅中的家國情,傳承不息的中華魂
2024-04-22 18:24:58? ?來源: 中國日報網 責任編輯:翁晗 我來說兩句 |
中國日報網南通4月22日電(記者 曹靜) 4月21日,“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南通市港閘區唐閘鎮,走訪大生紗廠舊廠和張謇故居,了解歷史空間新的發展活力。 說到南通,繞不開一個人——張謇。他1894年考中狀元后從政,有機會了解到中國工商業的發展。1895年,張謇因父親去世回鄉守制。這期間,他得到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條約中“外國人可以在中國設廠”的規定尤其刺激了他,慨嘆“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物失無論矣”。 張謇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于是,大生紗廠在南通唐家閘開始興建。廠名“大生”取自《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一句。 百年前,在大生紗廠的樞機聲中應運而“生”的家國情懷,跨越時間,在張謇的老宅和大生紗廠的舊址里延續。 “動乎天地”的救國情懷,在舊廠中“生”。 唐閘鎮位于連接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通揚運河旁,將鎮子分為河東與河西片區。大生紗廠舊址位于唐閘鎮的河東片區。 在舊址門口,有一座高17米的鐘樓,建于1915年,為職工上下班報時用,也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文明,開始向著講求時間效率的工業文明發展。如今,每到整點,鐘樓仍會響起渾厚的鐘聲。 舊址上還保留了建于1900年的大生紗廠公事廳,這里曾是生紗廠管理機構的辦公樓,現為“大生廠史陳列室”。一樓大廳中,懸有兩朝帝師翁同龢為大生紗廠題寫的楹聯——“樞機之發動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東南”。 據介紹,大生紗廠建廠120年至今一直在原址進行著生產經營,碼頭、廠辦學校、護廠河等仍基本保留著原有的功能,成為研究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的活標本。 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漆穎斌表示,大生紗廠舊址是張謇事業的發祥地,體現了張謇企業家精神,作為新一代“大生人”,有責任以“修舊如舊”的原則,把舊址保護好,利用好。 “崇公崇善”的家風涵養,在老巷中“生”。 與大生紗廠舊址隔河相望的,是湯家巷歷史文化區,也是唐閘的核心地段。在巷子口有一家湯姓人家的大院,建于民國初年,由商人湯秀衛建造,至今已近百年。 2016 年,南通市啟動街區保護修繕工作,對歷史建筑進行修繕、加固和改造,同時新建部分建筑,以完善唐閘鎮配套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如今,在唐閘湯家巷湯家大院的基礎上,建設了唐閘印象展覽館和張謇家風家教展示館。 其中一個院落里,石碑上篆刻著“崇公、崇學、崇儉、崇實、崇善”,是張謇對子孫的告誡。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里還建成了一座準四星級酒店,將古建筑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利用與保護相結合,讓古巷煥發生機。 “人格之成在慈善”的仁愛胸懷,在故居中“生”。 南通博物苑位于風光秀美的濠河之濱,是張謇于1905年創辦,由濠南別業、藤東水榭、謙亭等歷史建筑和園林景觀構成。 其中,濠南別業是張謇的故居。目前,濠南別業內恢復了張謇生前居用時的原貌,在故居中,用一張張老照片展示了張謇作為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的一生。正如展覽的結束語所說,張謇的愛國情懷、誠信品格、民本意識成為了一筆精神財富,在這片大地賡續傳承,讓南通成為全國文明的紡織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文博之鄉。 南通博物苑館長杜嘉樂表示,保護濠南別業這樣的歷史建筑,是要讓建筑“延年益壽”,留下建筑的歷史滄桑感,讓游客走進歷史,讓中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