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奮斗中出彩 ——“五一”勞動節訪“勞模”
2025-05-02 10:28:07?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從快遞站點到核電站車間,從川西北高原到大港油田,從萬米高空到電機工廠……奮斗中的勞動者最出彩。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無數平凡崗位上的“勞模”用“干勁”點燃激情,用“闖勁”突破創新,用“鉆勁”錘煉匠心,鐫刻出“勞動最光榮”的生動注腳。 今天,每一位勞動者都是主角。 用“干勁”點燃激情 實干擔當,用汗水致敬崗位。 清晨的街道,深夜的燈火,記錄著無數個奮斗者的故事。李濤風雨兼程的軌跡也藏在其中。 從因家中變故返鄉成為一名快遞配送員,到成長為甘肅省隴南順通速遞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十多年來,李濤攬送快遞上百萬件,行程數十萬公里,零投訴,零安全事故。 這個“90后”小伙說,秘訣就是認真對待每一件包裹。 為熟悉配送路線,他走遍了服務的每個街道和社區。為提高派送效率,他分析配送需求和特殊情況來決定裝車方式和配送路線。 “入行門檻低,能跑就會干”,在多數人眼里,送快遞是個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工作,李濤卻用心思獲得了認可。 “干勁”是關鍵時刻破解難題的鑰匙。 說起畢楠,人們最熟悉的就是“中國民航英雄機組”乘務長。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萬米高空突發風擋玻璃爆裂。危急之時,畢楠一遍遍廣播,指導乘客吸氧,指揮大家回到座位上,讓所有人鎮定,配合機長平安降落。 穿越晝夜的一次次航行,讓她積累了在千鈞一發之時的定力。 有17年飛行經驗的畢楠,累計安全飛行13000小時,帶組執行國內外航線首航任務10余次,執行抗震救災、海外撤僑等急難險重航班任務150余次。 那次經歷后,畢楠開始將自己的經驗與機組心理健康工作結合起來,培養出了65名心理疏導員,為一線近萬名職工提供心理服務。 “實干,永無止境。”畢楠說。 用“闖勁”突破創新 夢想屬于每一個人,要敢想敢干、敢于追夢。 清晨六點半,晨光熹微。42歲的馮萌萌身穿紅色工作服,前往天津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廠第二采油作業區,查看昨夜無人值守采油站的最新數據。 18年前,從大港油田注水泵工、采油工做起,她逐漸成長為采注運維二組組長、中國石油技能專家。 剛工作時,馮萌萌便有一股“闖勁”,主動報名去離采油廠最遠、管理難度最大的采油站。 一次冬天巡井,她不小心踩進水溝,刺骨的冰水瞬間灌進棉鞋。那一刻她想:“要是不需要人工巡護,數據就能自動上傳該多好。” 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她在心里種下了建設數字化油田的種子。如今,馮萌萌的創新夢已成現實。 “山海可越,夢想從不設限。”馮萌萌說。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勞動創造,勞動者正用“闖勁”寫下新的故事。 眼下,正是大亞灣核電站換料大修的時候。下午時分,完成了當班任務的喬素凱脫下一層又一層隔離防護服,貼身衣物已經濕透。 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核燃料服務部的喬素凱,已在一線耕耘30余年。從學徒到核燃料操作專家,他的成長軌跡與我國核電事業的脈搏同頻共振。 技術精湛的喬素凱并不滿足于固守“老傳統”。2017年,他牽頭成立“核燃料創新工作室”,一項項發明創造從這里產生。 走進喬素凱的工作室,一臺外形酷似掃地機器人的“自動光槍”引人注目。“這小家伙,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喬素凱的團隊已承接30多項科研項目,獲得60多項國家專利。 用“鉆勁”錘煉匠心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如同種子扎根土壤,總有一天會迎來綻放。 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慶寧鄉慶寧村的老農陳錫洪是個響當當的名字。 在今年被表彰的1670名全國勞動模范中,72歲的他是年齡最大的一位。 陳錫洪年輕時想要在高原上規模化孵出雞苗,帶領鄉親們致富。經歷初次失敗后,他走出大山,訪名師、學技術、找裝備。1994年,他第二次搭起養殖場,當年出孵率仍不到50%。 有人說這是“異想天開”,但他憑著一股“鉆勁”,最終將孵化率提高到80%。金川縣告別了難以規模孵化雞苗的歷史。 近5年,他累計養殖成雞1.5萬余只,孵化、銷售雞苗25萬余只。僅此一項,就帶動阿壩州鄉親養殖增收800余萬元。 他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方便隨時提供技術指導。“我們這兒有句老話,80歲老漢都要‘轉田坎’。我是個農民,要一直勞動下去!” “鉆”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精神。一大批技藝超群、追求極致的優秀“工匠”,是各行各業堅實的基座。 關濤正在檢查氦氣壓縮機管路組壓力表。新華社記者朱悅 攝 作為哈電集團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制造部裝配工,近4米高的安裝架,關濤每天數不清要爬上爬下多少次。 電磁軸承是裝配的難點,光控制線路上就有256個接線端子,全部接好需要有1200多個接頭,一旦接錯一個,風機便無法運轉。 關濤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如今,他貼著設備聽軸承運轉的轟鳴,就能像中醫把脈般分辨出頻率波動。 “裝配‘大家伙’,里面都是細活,唯有精益求精,才能確保安全無虞。” 關濤說。(記者白佳麗、栗雅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