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那年,她22歲
2025-05-03 13:04:12?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林瑤 我來說兩句 |
記者手記: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一直被視為“艱苦”“偏遠”的新疆且末,縣城邊緣的沙漠正被梭梭與草方格慢慢覆蓋。黃沙與綠意之間,有一塊干涸的灘地,大片鹽堿裂紋,是大雨曾經來過,卻終究被沙漠吞沒的痕跡。 采訪尾聲,侯朝茹老師帶我來到這里時說:“沙漠留不住水,但能留住愿意扎根的種子。這片土地的命運,從來不是靠一場雨,而是一代代人改出來的。” 這也回應了我反復追問的那個問題:這片土地,究竟為什么值得托付青春? 2000年,22歲的侯朝茹與14名保定學院的同學,坐了五天四夜的綠皮火車,從華北平原抵達這里,從“到西部教書去”的合影起筆,走進沒有大門的“校門”、生爐取暖的教室。 一代青年在風沙中種下了選擇的種子,也在一間間教室中,走過了“愿意來”與“決定留下”之間的漫長距離。 采訪中,我曾以為他們是一群披掛上陣的理想主義者。但侯老師說,那時的他們其實也會想家、會猶豫、會報喜不報憂,也會因時而出現的鼻血、起皮干裂的嘴唇和遠離家人的孤獨想退縮。直到一位教師因為家庭原因離開,學生們在車站送別時一邊揮手一邊哭泣,那些曾經無言的堅持,被銘記在一張張稚嫩的臉龐上。她說:“那一刻我明白,不能走了。”那句“我不走”,成了對學生的承諾,也回應了自己內心的叩問。 這份回應也不只屬于一座小城、一群老師和一群孩子。一封回信,把他們的堅守寫進了國家敘事,也讓“扎根西部,青春無限”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成為一代人的人生坐標。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信中寫道:“多年來,一批批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像你們一樣在西部地區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作出了貢獻。” 這封回信,是對堅守的激勵,是對奉獻的肯定,更是對后來者的召喚。在且末,我見到了2017年報名支教的孫彤彤,她說:“我們是一百多人一起來的?!边€見到了2020年畢業返鄉任教的魏曉雅,她說:“我們本地人,更不能后退。”還有朱可心、馬壯……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在西部深處踐行那份“不走”的承諾。 這群“后來者”不再只是被鼓勵來吃苦的青年,而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主動選擇扎根、實現價值的追夢人。他們不再需要為“是否留下”反復猶豫,因為現實已經給出答案。 十余年間,且末地區GDP從23.6億元增長至42.6億元,人均收入翻近一倍;而1124名建設者、130余名支教人員的“留下”,正讓西部從邊遠之地,變為值得托付青春的熱土。 采訪中,有一幕常常浮現在我腦海。照片里,年輕的侯朝茹和學生站在沙丘邊笑著,背景是一望無際的風沙黃土。現實中,她帶我站在沙漠邊,風吹過,梭梭林已從點狀延展成片。她說,這是20多年種下來的。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激勵著無數人。我看到的,是理想與時代的雙向奔赴,是青春在風沙中的默默耕耘與昂揚生長。 鏡頭之內,是這群人的人生;而鏡頭之外,是這個時代為“選擇”賦予的價值。而作為記錄者,最深的感受莫過于:在大漠深處的風沙之中,在無數講臺的黑板之上,理想主義沒有被消磨,反而一次次選擇照亮。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