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日報2月23日訊(記者 羅玉文 通訊員 陳析興)2月16日,記者在長汀縣河田鎮劉源村的一片竹林下看到,斑駁的竹影下,一只只散養的雞競相啄食、相互嬉斗。看著撲騰跳躍的雞群,養殖戶老劉的臉上寫滿了喜悅。
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2015年,龍巖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803.45萬畝,實現產值121.23億元,比增19.3%。
不砍樹也能致富,龍巖正積極引導農民在樹下找“錢”途。
實現“綠”“利”雙贏
龍巖地處汀江、九龍江、閩江三江源頭,山多林多是龍巖發展林下經濟的一大優勢、一大潛力、一大支撐。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發展工作,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為主要類型的林下經營之路。
2015年,龍巖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803.45萬畝,實現產值121.23億元,比增19.3%。其中,林下種植經營面積207.21萬畝,產值15.32億元;林下養殖經營面積95.34萬畝,產值15.01億元;林下產品采集加工經營面積433.45萬畝,產值42.01億元;森林景觀利用經營面積67.45萬畝,產值48.89億元。林農戶數12.8萬戶,合作社(協會)632個。
此外,武平、連城被評為全國林下經濟示范縣。林下經濟逐步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興林富民的新領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綠”“利”雙贏、“上”“下”互促的效應正逐步顯現。
發展模式豐富多樣
如何讓豐富的森林資源下“金蛋”,使農民不砍樹也能致富?為此,龍巖積極嘗試,逐漸摸索出了一系列的林下經營之路。
林藥模式,主要在林下種植鐵皮石斛、金線蓮、巴戟天、草珊瑚、金花茶、喜樹、野山薯、姜黃、黃花菜、百合、絞股藍等。連城縣規劃實施萬畝鐵皮石斛、萬頭梅花鹿、萬畝藍莓“三個一萬”工程,助推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其中全縣計劃到2020年林下種植鐵皮石斛1萬畝,引進多家規模以上鐵皮石斛加工企業。
林菌模式,種植香菇、紅菇、木耳、竹蓀、靈芝等菌類,已經成為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模式和林農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新羅、長汀、漳平鼓勵林農發展林下種植竹蓀和靈芝,已達一定規模。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依托闊葉樹林,并采用保育措施,紅菇產量逐年提升。上杭茶地鄉翁基村和白砂鎮嶺背村山林密布,盛產紅菇,個別農戶僅紅菇收入可達萬元以上,紅菇保育成了農民致富的捷徑。
林旅模式,加快發展森林旅游。龍巖境內山清水秀,森林旅游資源豐富,類型眾多。以漳平天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依托成功開發水上茶鄉九鵬溪旅游之后,龍巖森林生態旅游逐步發展,相繼涌現武平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巖國家森林公園江山風景區、上杭西普陀和福建汀州森林公園森林生態旅游開發。
此外,林下養蜂、林下散養家禽、林下馴養野生動物等多種模式也在逐步發展中,有的已達到一定規模。
破解林農資金困境
為了解決林農經營過程中遇到的資金難題,市級2014、2015年分別安排100萬元、500萬元扶持林下經濟發展。上杭縣從2014年起每年培育50戶家庭農場,每戶補助3萬元;長汀縣完善“森林人家”建設激勵機制,提出2014-2016年全縣建設“森林人家”總數20家以上,每家獎勵3000元;新羅區出臺政策,2014年重點扶持3-5個林下經濟家庭林場或專業合作社,分別給予5-10萬元資金補助;武平縣從2013年起,連續三年每年安排60萬元專項資金對林下經濟予以補助。
2014年11月21日,市政府出臺《龍巖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2015—2017年市財政每年統籌安排以獎代補資金500萬元支持發展林下經濟。
據統計,2013年以來,全市享受各級補助資金突破5000萬元。

上杭縣南陽鎮利用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苗木種植業,全鎮園林綠化公司6家,苗木基地達300畝,年產值超過1200萬元,解決了500多名勞動力就業。圖為正月初六,該鎮茶溪村苗木大戶陳培安組織人員將桂花樹大苗運往城市銷售。 記者 傅長盛 通訊員 曾樟生 攝
大力扶持林下經濟
□ 一目了然
林下經濟是近幾年農業生產領域涌現的新生事物或稱為新興產業,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利用、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林下經濟,可以縮短林業周期,增加林業附加值,實現從平面林業向立體林業跨越,從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是農民致富增收新的天地。
森林是龍巖的優勢。龍巖是全國重點集體林區、福建省三大林區之一。龍巖現有林地面積2388萬畝,占土地面積的83.6%,森林覆蓋率達73.1%,居全省之首。因此,發展林下經濟,我市大有可為。
林下經濟是個系統工程,林果、林草、林花、林菌、林藥、林禽、林畜、林蜂、林旅等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跨行業,跨業態,與農業、林業、旅游、園林建設等多行業相關聯。我市在發展林下經濟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2015年,龍巖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803.45萬畝,實現產值121.23億元,比增19.3%。盡管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相對于整個森林寶庫而言,只是揭開了冰山一角。
林下經濟仍是個新課題,面臨諸多政策、制度、技術、資金、規劃、生態保護等問題,政府部門要制定有利于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規范林下經濟有序健康發展,與林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等內容融合在一起,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發展林下經濟要綜合考慮環境與資源之間的制約與平衡。比如發展林下養殖業,在山林中放養山雞,一方面由于雞的覓食,減少了森林蟲害,雞糞又增加有機肥,促使林木長得更加茂盛。但另一方面,如果養殖密度過大,將破壞植被,破壞森林生態,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密度多少是個技術問題,要加強技術指導,養殖什么品種對生態最有利,應積極推廣適合林下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又如發展森林旅游,可以帶動其他林下經濟產品的銷售,增加農民收入,但如果不控制游客數量和頻率,將會破壞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因此要科學規劃,合理安排,既盤活林下空間,又保護森林資源,實現林下經濟與生態經濟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