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各地歡慶傳統節日 非遺傳統面燈點亮元宵節
2019-02-22 15:57: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小孩子端著寓意吉祥幸福的面燈,歡快地繞場“送福”。 朱志庚 攝 中新網徐州2月20日電 (朱志庚)過了正月十五,才算真正過完年。2月19日是傳統節日元宵節,徐州各地居民扎花燈、猜燈謎、捏面燈、吃元宵,同時舉辦各種文藝演出活動,歡樂鬧元宵,進行春節的最后狂歡。當天,記者走進社區、鄉村,處處可見人們對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日的“慶賀”。 2月19日農歷正月十五一大早,徐州市泉山區王陵街道辦事處小北門社區的熱心大媽們便來到社區活動室和面準備捏面燈。63歲的楊德俠從家中帶來了筷子、勺子、梳子、叉子等工具,還有做眼睛用的黑豆、黑米、花椒、大茴等“道具”。為了捏出新花樣的面燈,大媽們提前幾天在手機里的抖音和快手上找素材。 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天,徐州王陵街道小北門社區的居民聚在一起做面燈、蒸面燈。 朱志庚 攝 小北門社區大媽們也學會了上抖音學習借鑒面燈制作技巧。 朱志庚 攝 72歲的苗天淑從抖音里學會做一對正在接吻的天鵝,美麗的尾巴、優雅的脖子,再配上一對黑米做的眼睛,惟妙惟肖。“大家在一起捏面燈,感覺才是過了十五,才有年味。” 小北門社區吳副主任介紹,每年元宵節,社區都會把會手藝的居民請過來捏面燈、做元宵送給社區困難戶和孤寡老人,大家一起過這一傳統節日。此舉也促進了鄰里之間的和諧文明。晚上,社區還舉辦一個元宵節點燈儀式,邀請居住在此的抗戰老兵、“中國好人”宋光迎老人來“點燈”。 在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走進馬莊村的中心街、神農廣場,各式各樣的花燈令人眼花繚亂。有手工扎的紙燈,有香包造型的布燈,更有傳統的面燈。87歲的捏面燈非遺傳承人姜洪蘭老人正忙著燒火蒸面燈。“和小麥子面時,一定要加一些鹽,這樣就能保證制作出來的面燈不會塌,還要放油讓面燈更加具有光澤。”姜洪蘭不時地給大家傳授制作面燈的竅門。 面燈出鍋時,姜洪蘭老人拿著各種面燈介紹不同的習俗。“這個龍形面燈要等到農歷二月二做成龍須面吃掉,寓意著龍抬頭,子孫身體健壯。” 民眾舉家前來馬莊觀賞元宵花燈。 朱志庚 攝 馬莊村第33屆元宵燈會現場孩子們爭相觀賞。 朱志庚 攝 做好的面燈會送到神農廣場、文創中心等地進行展示、銷售。“我們以生產隊為單位,分開展銷。從正月十三就開始蒸了,現做現賣。天天銷售一空。”馬莊村婦女隊長王敬芝介紹說,大家還用菠菜、胡蘿卜攪成汁和面,做出的“鳳凰”、“烏龜”、“小黃鴨”都很有特色,深受游客歡迎,都很熱銷。 “正月十五這天,農民就用面做出各種各樣的燈,面燈上要掐上幾個印子,代表月份。蒸的時候,哪個月份的印子里水多,就代表一年中的這個月雨水多。面燈點著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燈花,有的像棉花,有的像玉米,也有的像麥穗,結哪種燈花就預示著這一年哪種作物有好收成。”馬莊村原黨委書記孟慶喜介紹說,過去,人們會把各種面燈放在糧食囤、牲口圈,寓意著一年里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改革開放以后,馬莊村走文化立村之路,把面燈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承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從1986年開始,馬莊村每年都會舉辦元宵燈展。 女孩在長輩的指導下,學習面燈技藝。 朱志庚 攝 馬莊村150余面燈“匠人”互相點評新出鍋的面燈。 朱志庚 攝 今年的面燈有十二生肖、蓮藕等不同造型,體現出改革開放以后,馬莊的發展,以及歷史傳承。孟慶喜表示,過去面燈僅僅是一個民俗的東西,現在它是作為一個手工藝品,也是旅游的文化產品,馬莊村將其在燈展現場展銷,也增加村民收入。 “馬莊元宵燈會至今舉辦了33屆,吸引了不少周邊的游客前來觀展。外來的游客就認咱的面燈,吉祥燈預示著收獲。”馬莊村委會主任張淑平說,有150多名村民來到現場參與到捏面燈活動中,另外各家各戶自己也會做。 張主任談到,舉辦元宵燈會也是為了把民間非遺面藝傳承下去。捏面燈也豐富老百姓在傳統節日的文化生活,讓大家對傳統節日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印象,這樣也聚集民心,也有利于帶動馬莊人生活更進一步。(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