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親導覽 吳為山再吁優秀美術作品進教材
2019-03-20 14:57: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杜洋 攝 中新網北京3月16日電 (記者 應妮)“作為一個美術館館長,觀眾在欣賞美麗的時候我在欣賞你。”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16日深情“表白”,這是“雕塑一個完美的石榴——從‘民族大團結——團體雕塑藝術作品展’談起”的講座現場,身為雕塑家的他親自為觀眾導覽。 他說,“民族大團結——團體雕塑藝術作品展”是56個民族用雕塑藝術的形式,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里作為一個主題表現,這是建國70年以來的第一次。不僅有院校的作品,雕塑院、畫院的專業藝術家,更有長期生活在民族地區的藝術家。 “最重要的是,這次展覽也體現了總書記對所有文藝工作者的要求,就是我們許多藝術家們都深入到各地,包括中國美術館組織了一個國家主題的雕塑創作班,從全國各地挑選出28位學員,他們分赴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創作采風,所以這次也有很多他們的作品。” 觀眾在王臨乙的雕塑《民族大團結》前 杜洋 攝 吳為山坦言,往往表現少數民族的精彩作品都要用色彩,多民族的豐富色彩感。但雕塑不以色彩見長,而是以形體、塊面、空間、材料、造型等來表現對象、表達情感,所以從這點來講,就不像繪畫那樣能一目了然讓人們理解民族大團結的題材。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但是,雕塑藝術是立體的。他說,我們做雕塑有一個360度的轉盤,這個轉不僅僅是欣賞角度,更主要是讓藝術家創作時有一個全局觀、三維空間概念,必須從每個角度看都是美的,所以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個好的雕塑相當于360張畫,因為360個角度,慢慢轉的時候都應該是一張很好的畫。” 他透露,今年8月將在巴黎舉辦“中國留學生到法國去留學”的展覽,把林風眠、劉海粟、劉開渠等這些到法國留學的藝術家的作品帶到法國辦展。因為以劉開渠為代表的這批藝術家,比如王臨乙、曾竹韶、滑田友,他們都是中國現代美術的開拓者,他們最偉大之處在于到西方去學習,回到祖國,把西方的方式和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藝術表現方式,也體現了現代中國的審美理想。 雕塑《稻香魚躍侗家情》吸引觀眾駐足 杜洋 攝 此次“民族大團結”展覽中就有劉開渠回國后做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吳為山說,中國雕塑傳統是非常了不起的,與偉大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他還舉例,雕塑家張充仁的《朝鮮雙人舞》很小,創作于上世紀50年代,“這兩個人之間的塑像的舞態,兩個人之間的有機結合、線條的流動,可以感受到袖子舞起來像云彩一樣的縹緲,那種音樂的韻律和舞蹈。” 他自己的參展作品《大草原》則是體現蒙古摔跤手,“這是陽光照射之下,他的眼睛已經瞇起來了。” “我這些年創作了500多件雕塑,這些作品是怎么形成的呢?不是看到照片覺得好看或者人們的服裝形象很民族化,都是和他們在一起生活當中,感受微妙的動作和表情,他們情感的質樸、為人的厚道和真誠打動了我,所以才創作了這些作品。如果你不去跟他們一起生活,不去跟內蒙古的摔跤手們在一起生活的話,只是老遠地看著他們,是創作不出來的。” 吳為山認為,各民族之間藝術的交流特別是漢族藝術家們去贊美和表現少數民族,本身就是一種情感交流。我們這些藝術家們要真的深入生活,而不是簡單地跟他們在鏡頭前跳跳舞。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的吳為山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呼吁要推進優秀美術作品進教材。在今天的觀眾提問中也有類似問題,他再次呼吁,教材里每一個篇章應該是什么,放哪些插圖,特別是一二年級,小朋友剛上學的時候還不認字,但是圖都看在心里,永遠都記得住。“中國所有的博物館、美術館都應該把最好的精品作品梳理出來,無償提供給教材編寫者,由國家教材委來統一審定,把一些經典名作作為人們心中的圖像。”(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