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3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 通訊員 蔡子怡)來自泉州市洛江區鄉村振興辦的消息,近年來,羅溪鎮先后在新東村、洪四村、建興村和廣橋村探索在基層政權的神經末梢——村民小組,建立由黨員、小組長、村民代表、各類人才組成的黨群圓桌會,整合各類社會組織和社會資源,推動特色經濟發展、調解矛盾糾紛、調整產業結構、夯實人才隊伍,作為創新社會管理、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拓寬群眾訴求渠道的有效載體,形成 1個黨支部+1個黨群圓桌會處事制度+社會力量的“1+1+S”同心圓模式,推進黨群一體,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有效激活了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權利自己使,自己的利益自己享”。至今,同心圓模式已在全鎮所有17個行政村推開。
黨群一體,為末梢治理聚合力
羅溪鎮黨委聚焦組織振興,領導各村黨支部根據實際村情在村民小組或片區組建黨群圓桌會,會同新華網、浙江大學旅游研究所、羅溪外地商會同鄉會、互聯網企業、新媒體人才之家、大濟公益協會等社會力量,構建黨建“同心圓”鄉村末梢治理機制。通過凝聚引領、圓桌協商、輻射落實、監督糾正、同心運轉的方式,打造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圓心點”,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目標一致,為鄉村發展找出路
羅溪鎮依據“兩山”理論,立足歷史遺跡和自然生態優勢挖掘村域資源。鎮機關和村黨員干部收集整理村域內自然人文資源,建立鄉村論壇,黨群圓桌會的成員線上線下結合,把脈論證村莊發展的思路,共策劃生成特色經濟發展項目13個。
黨群圓桌成員調查發現新東村旅游資源稟賦良好、資源類型豐富,可開發利用土地超過5000畝,圓桌協商建議打造“一花五葉”鄉村振興樣板區項目。項目由浙江大學旅游研究所規劃設計,多渠道籌資600多萬元資金支持,群眾自愿出資出地,共同推進村莊發展。
隊伍一心,為家園美好育情懷
以黨員為核心,用紅色情懷涵養黨性。依托“三會一課”區級實踐點,提高黨群圓桌會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對“三會一課”內容的深刻感悟、對黨的決策的堅決貫徹、對形成決議的有效落實。
以群眾為主題,用家國情懷感染人心。以“黨建+文藝惠民”,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演繹形式將古今家國故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開展主題宣講。通過黨群圓桌會中的黨員影響帶動群眾,特別是群眾中有專長、有品德、有志向的人才。
以統戰為紐帶,用鄉愁情懷引導回歸。建設鄉情服務館、羅溪情聯絡站,打破地域局限,引導企業經營人才、農村技術人才、各種產業發展人才、當地大學生以及德望高的鄉賢等各類人才回歸,從村內各黨群圓桌會中挑選骨干成立紅色參事會,建立智囊團,鼓勵吸引各類資金、技術投入村莊振興。
協商一道,為民主決策立規矩
羅溪鎮黨委委員聯系黨群圓桌會的黨員成員,由黨員成員協助宣講政策法規和部署精神、執行黨的決定、主動參與協商工作。通過黨群圓桌會,新東村、洪四村有效解決土地糾紛70多起,村民信訪50余件,鄰里糾紛100余件。
該鎮將黨的建設、村級經濟社會發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納入黨群圓桌會協商范圍,黨員、群眾輪流主持,按照“群眾提事、征求論事、圓桌議事、會議定事、集中辦事、制度監事”的圓桌六步原則處理村民小組事務。
此外,通過微信公眾號、座談會、聯絡群、發展手冊等方式經常性向社會各界通報黨委決策情況和黨群圓桌會工作情況,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對試點村發展的支持力度和關注度。
創業一同,為產業振興謀出路
羅溪鎮全村一盤棋,統一對外招商。注冊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村集體土地和農村自有土地,實行土地、房屋入股,村里統一規劃建設,引進合適的投資者,既保障村集體和群眾收益,又降低投資方投資成本。
該鎮實施產業多元化,聚合發展特色。鼓勵群眾成立藥材、食品、花卉、苗木、養殖等合作社,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建立紅色動力網絡聯合黨支部,與試點村黨支部共同成立黨建聯盟,以此促成商業聯盟,打造農村“黨建+商務”4.0云平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此外,該鎮人才深發掘,儲備振興動力。聚焦人才振興,從黨群圓桌會成員中遴選建立“一懂兩愛”農村人才庫,培養儲備懂發展、善管理、能干事、會帶隊的農村善治型人才461名。2018年村級組織換屆黨群圓桌會成員中,兩名30周歲以下的大學生當選村“兩委”干部。新一屆班子成員平均年齡較上一屆降低了2.8%,有本科學歷的較上一屆增加了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