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31日訊(本網記者 陳詩婷 通訊員 王曉珠)新時代背景下,科普作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的重要途徑,如何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推進高質量科普供給,成為擺在各級科協組織面前的重要課題。融合創新,聚力科普。2024年1月,泉州市科協率先在全省成立科普融媒體中心,近一年來,全市原創科普內容供給不斷強化、科普領域輿論引導能力日益增強、科普生產傳播服務效能明顯提升,科普融媒體中心逐漸成為全市樞紐型、平臺型的科普宣傳中心。 改革創新,構筑科普傳播主引擎 泉州市科普融媒體中心注重工作體制創新,統籌建設“1+3+N”科普宣傳傳播體系(“1”即1個市科普融媒體中心,“3”即市、縣、鄉三級科協信息員隊伍,“N”即N各科普融媒體工作室),著力整合科普宣傳資源,加強原創科普內容供給,不斷強化科普全媒體傳播能力。構建科普宣傳動態工作機制,定期通報全市科協宣傳信息工作,引導更多人參與科普、重視科普;將宣傳工作納入各縣(市、區)科協、各市級學會績效考核體系,營造爭優爭先爭效工作氛圍,全市多個縣(市、區)科協信息宣傳工作位列全省前列;借助高校媒體專業優勢,以“科普主導、配合協作、優勢互補”為準則,與黎明大學共建“科普融媒體工作室”,提升科普創作傳播能力;推動市縣鄉資源貫通、力量共振,組建全市科協信息員隊伍,吸納市級學會、高校科協以及各級科協加入,并延伸覆蓋全市所有鄉鎮街道,引導350名信息員及時轉發分享科普信息,有效解決基層科普傳播堵點盲區。 品牌塑造,構筑科協宣傳主窗口 泉州市科普融媒體中心注重圍繞中心大局,緊盯“院士專家泉州行”、“產業專家泉州行”、“海智專家泉州行”等科協品牌活動,“零死角”宣傳展現高端智力匯聚泉州的生動場景;瞄準學術交流、高校聯盟輪值交接、學術論壇、科協智庫建設等活動,“多維度”宣傳呈現泉州學術的“高濃度”和“新生機”;圍繞青少年科技賽事、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安踏科技獎等重點活動,精心制作融媒體產品,聯合主流媒體有力有效展示科協亮點特色。泉州市科普融媒體中心注重打造活動品牌,不斷完善線上線下、內外協同、上下聯動的立體式科協宣傳工作品牌。持續擦亮“科技社團講科普”活動品牌底色,發動學會發揮專長,開展12期“東海科普大講堂”,線上線下超265萬人次參與。征集百佳科普原創作品176個,總播放量20多萬人次。策劃推出《鳥瞰科學》《科創泉州匯》等品牌欄目,獲得“科普中國”頭條刊發20余條,閱讀量超125萬。在“泉州科普”“泉州市科技館”視頻號平臺共發布短視頻369個,總播放量120萬,舉辦科普直播活動5場,在線觀看達50萬人次。整合本地醫院名醫資源及上海等地泉籍名醫資源,以“刺桐名醫 講究靠譜”為定位,打造《名醫科普》健康科普品牌,制作發布健康科普短視頻60余個,在各大醫院院內電視、全市公交電視、各縣區融媒體平臺以及村(社區)電視大屏等多終端播出,打通科普傳播“最后一公里”,帶動全市掀起健康科普熱潮。 此外,泉州市科普融媒體中心還聯合多方策劃科學實驗秀、科普劇等科普主題活動,制作《致敬女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 “泉”因有你》等主題宣傳片,策劃“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城市燈光秀,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打造科普宣傳“集散地”;舉辦“暢想未來”科幻畫比賽并分區域選登優秀作品,舉辦“紅領巾講科學家故事”大賽,深入中小學拍攝制作參賽花絮短視頻24期并逐期展播,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擦亮科普教育“新品牌”。 “圍繞市科協2025年重點工作,聚焦新技術、新知識,開展更豐富更有趣的科普活動,打造更多具有影響力的科普宣傳產品,在多層次、多領域發出更響亮的‘泉州科協之聲’,努力把科協宣傳和科普傳播做得更出聲色、更具實效、更有影響。”泉州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的一年,將持續運營好泉州市科普融媒體中心,建好用好融媒體宣傳陣地,強化全市科協信息員隊伍建設,切實管好陣地、管好導向、管好隊伍,營造全社會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全方位服務全市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