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中國企業出海挑戰多 委員吁政府護航
中新社記者
2014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量創歷史新高。在“資本凈輸出國”的新身份下,未來料有更多企業“走出去”的故事上演。
中新社記者走訪參加全國兩會的企業家委員,了解他們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麻煩和挑戰。委員們希望政府能夠通過維護企業海外經濟利益、為企業爭取公平競爭環境、提供融資便利等方式為企業走出去護航。
不過,委員們同時提醒,企業在“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的過程中也要量力而行。了解投資目的國的風土人情,投資環境,做好風險評估。
企業家盼政府護航出海
2015年年初,墨西哥政府決定無限期擱置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羅高速鐵路項目。中國官方對此表示遺憾,并強調中國企業為參與該項目招標付出了很大的人力和財力。
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玉臺委員表示,現在央企走出去會遇到一些國家的干擾、阻撓和破壞,只能根據當地的情況和具體的項目來做出決定。“要有思想準備,走出去不容易,尤其是剛一開始。”
張玉臺強調,政府無論從內政外交方面都要保護中國企業在外經濟利益,“以前我們在這方面提得不多,現在大家都比較重視”。
全國政協常委、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委員也表示,國家需要在企業國際投資過程中,為它們創造一個公正和平等的環境。
2014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過程中見證了250多項合作文件的簽署,至少為中國企業帶來了1400億美元的大單。
上海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委員注意到這一點。他表示,國家領導人在出訪過程中加以背書,對企業,尤其是對民營企業走出去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希望我們國家領導人多為民營企業站站臺”。
走出去需更多政策便利
盼望得到政府“護航”的同時,企業家還希望官方能出臺更多便利措施,增加他們全球范圍的競爭力。
中海集團前董事長李紹德委員表示,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難點在于資金方面,“現在一些海外企業競爭時在融資方面比我們更有優勢。(中企)可能比起國外企業,在獲得低息貸款、利率優惠等方面還是難一些”。
去年卸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的萬季飛委員也表示,在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政府需要提供更多政策上的便利,簡化程序,在稅收、融資方面提供更多扶持。
除了更方便地走出去,企業家還希望能夠更順暢地“再回來”。郭廣昌委員表示,他所在企業在海外的公司有150億歐元對外可投資資產。和許多企業一樣,他們也希望能夠回到國內投資,希望國家能夠在政策上給予支持。
企業應量力而行修好內功
一些委員指出,很多時候,企業走出去的最大阻礙不在于國內監管,而在于對自身以及投資目的地的不夠了解。
中國銀監會前副主席蔡鄂生委員表示,監管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看,有時候“我國監管部門放開了,對方監管部門未必讓你進去,首先按照規則來辦”。
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委員也提醒企業量力而行,“比如云南的富滇銀行,在東南亞國家開設了分支機構——但是你讓富滇銀行去歐洲開分行,它能行嗎?”
萬季飛提醒企業注意“文化沖突”帶來的問題。他表示,有的企業僅僅由于得到目的國政府許諾的一些優惠條件,負責人甚至都沒有到實地考察過,就倉促決定投資,致使后期經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部分企業在境外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遭遇到推進緩慢、成本失控、簽證困難、不公平競爭、融資障礙等風險,致使項目難以為繼,進退為難,對中國的企業形象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列席此次政協大會的美國華人社團聯合會主席鹿強以美國為例說,當地法律限制非常多,他掌握的情況,不少企業面臨大量的法律訴訟,這些訴訟來自員工福利、待遇及工作時間等各個領域。企業因此無法騰出精力全身心發展。
本地化策略是抵消文化沖突的一招好棋。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委員介紹說,聯想走出去過程中也交了不少的學費,“最大的啟示就是每個市場都有他自己的特點。所以你一定要借用本土的一些人才、資源去發展”。
一些來自香港的委員們表示香港可以發揮獨特作用。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委員表示,作為亞洲金融商貿航運中心,香港在內地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可以做超級聯系人的角色,“香港法律、會計、專業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士都是我們的強項。”(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