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記者林小春 藍建中)日本核事故已持續1個半月之久,嚴峻形勢依舊。工作人員希望通過注水降溫、注氮氣防爆等措施,控制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事態發展。但由于大量積水及瓦礫殘骸的高輻射風險,余震及意外不時發生,搶修作業進展緩慢,東京電力公司9個月實現核電站冷停堆的目標絕非易事。
根據日本內閣府原子能安全委員會上周末公布的估算數字,目前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到大氣中的放射性物質雖然較事故初始階段大幅下降,但每天仍達154萬億貝克勒爾。該委員會代理委員長久木田豐說:“可以認為,2號機組等安全殼內泄漏的放射性物質,正繼續從反應堆所在建筑的破損處向大氣中泄漏。”
10天前,東電首次公布了搶修時間表。時間表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估計需要3個月,目標是讓核電站1號至4號機組放射物質泄漏量穩步減少;第二階段估計需要3至6個月,目標是基本阻止放射物質泄漏,讓核電站實現冷停堆。
東電為穩步減少放射物泄漏量采取的措施包括注水和注氮氣等。注水是為了給1號至3號反應堆壓力容器內和1號至4號乏燃料池內的核燃料棒降溫。東電希望最終將包裹反應堆壓力容器的安全殼也灌滿水,以做成“水棺”冷卻反應堆內核燃料棒。
東電計劃首先給1號機組反應堆實施“水棺”作業,并于26日派遣遙控機器人進入1號機組建筑內部進行了實地調查,結果發現部分區域每小時輻射量達1120毫希沃特,東電稱這說明反應堆的水有可能泄漏到外部管道等處。27日,東電把注水量從此前的每小時6噸臨時提高到每小時14噸,以進一步確認情況。3號機組反應堆同樣將實施“水棺”作業,而2號機組則要待安全殼破損處密封好后才開始作業。
“水棺”作業面臨多個難題,除放射性積水可能泄漏外,怎樣冷卻這些積水以供循環使用,以及注滿水、重量增加的安全殼能否抵擋余震,都有待進一步評估解決。
東電還在向1號至3號機組反應堆注入氮氣。這是因為由高溫蒸發產生的水蒸氣與燃料棒套管中的鋯發生反應會產生氫氣,氫氣泄漏后與氧氣結合就可能發生爆炸,而注入氮氣則可驅走氧氣,防止這種可能導致嚴重泄漏后果的劇烈反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