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印度、日本、韓國:都有失敗經歷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在文中分析稱,與中國相比,其它亞洲國家去年的航天活動就不盡如人意了,不僅發射次數很少,還陸續發生嚴重事故。
日本雖然成功進行了2次重要的航天發射,由歐洲火箭發射的日本BSAT-3B通信衛星也順利入軌,并回收了“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但日本金星探測器沒能按計劃進入運行軌道,這對其空間探測計劃產生較大影響,可能導致原本加緊開展的月球著陸器研制進度延遲,技術難度也將降低。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借助美國的力量積極參與載人航天,但是,借助別國航天飛機獲取的經驗畢竟非常有限。2005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就曾提出目標,爭取到2025年擁有自主的載人航天技術。不過,日本要實現自主載人航天恐怕并不容易。分析認為日本自主研制的火箭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日本尚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術,就目前情況而言,實現這些突破難度很大。
印度作為航天領域的后起之秀,已擁有4種系列的國產運載火箭,運用成熟的“一箭多星”技術將數十顆衛星送入軌道,其中許多是其它國家的商用衛星。印度已經擁有了低溫火箭技術,這是實現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之一。因此有人認為,印度甚至可能在日本之前實現載人航天。
2010年,印度只進行了3次航天發射,失敗了2次,這對其航天業是個沉重打擊,載人航天計劃也將因此推遲。有關分析認為,制造工藝不過硬,是造成印度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宏大的戰略目標與航天研發基礎也可能存在“脫節”。
繼韓國第一枚“羅老”-1火箭2009年發射失敗后,該國第二枚“羅老”-1火箭在2010年又發射失敗。分析指,這表明韓國航天工業的基礎還沒打好,整個航天發展戰略和管理體系需要調整,真正進入世界“航天俱樂部”的路還很長。
此外,巴西、伊朗等國家的航天科技產業都在崛起,它們也試圖在外層空間勾勒各自的藍圖,立志加入“航天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