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保證“20萬年的安全”
事實上,當德國政府宣布其核電站在世界最安全的時候,這句話并沒有錯。但是“最安全”的核電站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不出事。在核能領域,即使核電站本身能夠達到百分之百安全,還有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如何處理核廢料。
核廢料中的鈾和钚可以在經過處理后重新利用,其他無法利用的輻射物質則被融化到液體玻璃后,裝入名為Castor的貴金屬容器里。一座發電1000兆瓦的核電站每年產生大約20噸核廢料,處理后能裝滿15到20個這樣的容器。核廢料在不停散熱,有些Castor要等40年之后才能下降到適于永久儲藏的溫度。由于核廢料不能消滅,所以必須為其提供一個不會泄漏的地方永遠保存起來。
德國本土產生的、能夠重新處理利用的核廢料首先被送往法國的La Hague以及英國的Sellafield進行處理,再由特別貨車將Castor運回德國集中存放。不能重新處理的廢棄核燃燒棒按照“誰經營、誰處理”的原則,直接存放在核電站中,這樣的廢料每年大約產生400噸。
從建造核電站的那天起,德國政府有關機構和地質、核電專家就在為核廢料的最終去處而發愁。德國媒體一份1979年的報道,將核廢料的處理描述為“對核能的戰斗”,認為戰斗的結果將決定使用核能的合法性。
目前已知的看法是,核廢料在20萬年之內不得流入自然界,而政府甚至宣稱要找到一個讓核廢料儲藏100萬年的地方。很顯然,這些數字不僅超出了人類文明史,也超出了現代科學的想象力。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核廢料儲藏基地必須能夠抵擋最嚴重的地震災害,以及其他氣候變化造成的地質變異。那么,什么樣的建筑構造能保證經得住自然界的滄海桑田?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建筑埃及吉薩金字塔,也只不過有4500年的歷史。
德國科學界認為,鹽礦、花崗巖以及黏土三種物質組成的空間適合儲藏放射性原料。在現有的四個臨時儲藏核廢料的基地中,兩個是廢棄的鹽礦,另一座準備作為永久儲藏基地的鹽礦正在勘探中,這便是位于下薩克森州的戈萊本(Gorle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