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日經濟問題致政治混亂 外交成“出氣口”
www.hxt111.com?2012-08-27 16:31? 霍建崗?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我來說兩句
外交成為閉塞感的突破口 政治家在國內事務上威信掃地,在外交上表現得強硬、表現得“愛國”,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其在國內問題上的失分。 社會心理學中有“利己主義歸因偏差”說,簡單講,就是對自己的成功往往歸因于自身內在的因素,比如能力等等,而失敗往往歸咎于外界原因或者他人。這種歸因偏差,不僅存在于個人,也存在于社會群體之中。因此,當國內社會矛盾難以緩和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將矛盾外化的可能。美國政治家就很善于操縱這種“歸因偏差”,將美國失業率的增加歸咎于中國便宜產品與人民幣匯率。這就是國內矛盾向外釋放的一種過程,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民眾基于“利己主義歸因偏差”,往往相信政治家的這種說辭。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土壤,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中國威脅論”的發源地,而近幾年日本鼓吹的“中國海上威脅論”也在國內獲得多數人的支持。國內矛盾向外釋放,主要表現在: 首先,宣揚民族優越性,鼓吹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說簡單了就是自己一切都好,別人一切都不好。在經濟低迷期表現為自卑心理的民族主義,其特征就是強調日本的文化優越性。2006年成為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就是一個日本文化優越論者,同年藤原正彥撰寫的《國家的品格》將日本的武士道等傳統文化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半年內狂銷200萬冊,在自卑心理盛行的時候,就是通過重拾傳統來重塑自尊,這種重塑的過程就是民族主義發展的過程。 其次,外交上強調獨贏而非雙贏。在民族主義的背景下,主張強硬的勢力占據了話語權,任何理性的互惠、雙贏都被視為出賣國家利益。因此在釣魚島問題上極端強硬的石原慎太郎不僅四次當選東京都知事,在宣布“購島”后還獲得了十幾億日元的捐款。前原誠司曾在南千島群島、釣魚島問題上對俄、對華強硬,使其人氣躥高,一直位居“最適任首相”民調前列。有這種先例,就會有更多的人去仿效。 其三,渲染威脅。日本的軍事實力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其海軍更以技術高端聞名。但近幾年,日本媒體與政治家們卻自我貶損,渲染中國軍力增長,鼓吹中國進入西太平洋是“擴大勢力范圍”,不僅媒體如此,日本高官也常常在閱兵儀式等場合暗示“中國威脅”。當民眾感受到外在“威脅”的時候,一定程度上就會轉移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對當政者而言,就能減輕國內壓力。(霍建崗)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25]中國外交直面世界變局 在國際舞臺作用日益凸顯
- [ 08-25]日首相親筆信遭韓國退回 召見韓大使強烈抗議
- [ 08-24]日深陷領土困局 或因其未反省二戰“強盜邏輯”
- [ 08-23]分析稱美國霸權戰爭下一站或在亞太
- [ 08-23]日本四面樹敵 專家建議其多做有益雙邊關系之事
- [ 08-16]全球海洋島嶼爭端面面觀
- [ 08-14]頁巖氣將改變美國外交政策 或擺脫依賴中東石油
- [ 08-13]韓稱李明博登日韓爭議島嶼不會改變對日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