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城市,發展為城市服務的各類物業經濟是草橋村經濟發展的另一個特點。為了滿足城市居民對住房裝修、居室美化、汽車維修等生活服務業的巨大需求,草橋村充分利用自身優越的區域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在村集體建設用地上發展集聚房地產、物業管理、大型市場群等物業經濟。他們通過招商引資、物業出租、合作經營、自辦市場等多種形式,先后開發建設了玉泉營家具建材市場、易初蓮花綜合超市、新時特購物廣場、匯豐汽配市場、居然之家、東方家園等大中型商業項目,形成了以家具、建材、汽配、生活超市和餐飲服務等行業為主的玉泉營商業圈。利用集體土地發展為城市服務的各類產業,不僅使草橋村能夠獲得每年2000多萬元的土地租金收益,也促進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實現了產業形態城市化,并逐步融入到城市經濟中。目前,草橋村擁有花木集團、開發集團、市場開發管理集團,下屬集體企業20余家,自有各類物業面積50多萬平方米,管理住宅物業90萬平方米,不僅保障了全村1600多名勞動力的充分就業,還為社會提供了3000多名就業崗位。2008年,草橋村實現經濟總收入近13億元,純收入3億多元,上繳國家稅金5000多萬元,集體固定資產超過17億元,居民人均收入3萬多元。蓬勃發展的產業,為草橋村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繼續保持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三)促進農民向市民轉變
草橋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和社區環境的改善,而且通過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農民轉居轉非、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加快農民向市民的轉變。
解決好農村集體資產處置問題,是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實現農民向市民轉變的重要前提。草橋村按照“資產變股權、村民當股東”的原則,從1999年開始進行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明晰產權、量化股權”,將評估后的集體凈資產的40%留做集體股,其收益用于發展生產和支付村莊公益事業及村民福利,60%的資產以基本股和勞動貢獻股的形式量化到每一個村民(包括已經轉居的原村民),并在此基礎上成立有股東3015人的社區股份合作企業——草橋實業總公司。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把村集體資產的所有人落到實處,既維護了集體資產的完整性,有利于整合資源,加快經濟發展;也充分保障了村民對集體資產所有人的權益。改制以來,草橋村股金分紅逐年遞增,2008年每股分紅達到90元,全村居民獲得股金分配1000余萬元,實現了農民帶著資產進城,解除了農民對城市化的后顧之憂。
在集體轉制的同時,草橋村按照“轉居不轉工,離土不離鄉,就地安置就業”的政策,完成了農民轉居轉非工作。目前,草橋村35歲以下的村民全部實行了征地轉居。轉居人員除少數自己外出擇業外,大多在本村各集體企業就地就業,在工資待遇、社會保障及子女升學等方面享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政策,實現了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一部分老人仍保留農民身份,其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由村集體承擔。目前,草橋村近千名退休老人月平均退休金達到1500多元,最高可達5000元。65歲以上老人住院醫療、村民大病醫療實行免費,學齡兒童實行免費教育,75歲以上老人享受長壽獎勵。村里還建設了兩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中學,并投資近千萬元建成了面積6000平方米、北京市最大的村級文化中心,提高村民科學文化素質,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2008年草橋村各種公共福利支出超過3000萬元,基本實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其居”,加快了農民向市民的轉變。
二、幾點經驗和啟示
草橋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改革實踐,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城市化過程中“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兩大難題,實現了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的轉變、農民向市民的轉變。他們的做法為加快城鄉接合部地區改革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有益的啟迪。
![]() ![]() |
- 2009-06-15社科院:應注重城市質量提高 推動城鄉一體化
- 2009-01-04統籌兼顧:晉江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踐與思考
- 2009-01-03城鄉一體化不僅是戶口登記一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