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應急管理理論和各國實踐看,一個完整的政府應急管理框架應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有覆蓋危機前、危機中和危機后的完整應急管理過程和工作內容,有比較健全的法制保證;二是有責任明確、統一指揮、分工協作的應急管理體制和機制。[21]我國應急管理“一案三制”研究始終圍繞著這個框架進行。
三、應急管理研究階段劃分和主要成果
我國應急管理研究,依據成果數量和研究深度,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3年以前,是應急管理研究的萌芽時期,主要集中在部門應對、單項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研究方面;第二階段,2003年至2007年,是應急管理研究快速發展時期,表現為研究著作和論文呈現“井噴”狀態勢,數量劇增。同時,以2006年底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的成立為標志,可將其前后劃分為兩小階段,前半階段主要是受“非典”事件影響,應急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危機的生命周期等方面的整體介紹,后半階段開始橫向研究并拓展到具體領域;第三階段:2008年以后,是應急管理研究進入質量提升時期,這不僅表現在研究應急管理專題方面,還表現在研究應急管理整體框架方面,其內容覆蓋面更加全面且更為深入。這三個階段大體也與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實踐發展階段一致。
第一階段:應急管理研究的萌芽時期
在2003年以前,關于應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災害管理研究方面。自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地震、水旱災害的加劇,我國學術界在單項災害、區域綜合災害以及災害理論、減災對策、災害保險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而對應急管理一般規律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寥寥無幾。對中國期刊網社會科學文獻總庫中關于應急管理的研究文章進行檢索,多數是以專項部門應對為主的災害管理為研究對象的成果。目前可以檢索到最早研究應急管理的學術文章是魏加寧發表于《管理世界》1994年第6期的《危機與危機管理》,該文較為系統地闡述了現代危機管理的核心內容。此外,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我國轉型期群體突發性事件主要特點、原因及政府對策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薛瀾《應盡快建立現代危機管理體系》(《領導決策信息》2002年第1期),也是早期較有影響力的文章。許文惠、張成福等主編《危機狀態下的政府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胡寧生主編《中國形象戰略》(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是較早涉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力作。一些學者將應急管理的發展追溯到了建國初期甚至中國古代。[22]
第二階段:應急管理研究的快速發展時期
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過程中暴露了我國政府管理存在的諸多弊病特別是應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眾所周知,2003年“非典”事件推動了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結合事前準備不充分、信息渠道不暢通、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不健全這一系列問題促使新一屆政府下定決心全面加強和推進應急管理工作。2003年7月胡錦濤主席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了我國應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強調大力增強應對風險和突發事件的能力。與此同時,溫家寶總理提出“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同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理論和實踐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為中國全面加強應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因此,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受“非典”事件的影響,既有針對該事件本身的研究成果,如彭宗超、鐘開斌《非典危機中的民眾脆弱性分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4期)、房寧等主編《突發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等;同時也有從整體的角度對政府的應急管理進行反思和總結,如馬建珍《淺析政府危機管理》(《長江論壇》2003第5期)等。由于這一時期的應急管理實踐和研究處于快速發展和繁榮時期,為了能更加清晰看清應急管理研究的發展脈絡,筆者將這一時期研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半階段是從2003年“非典”事件至2006年底,后半階段則是從2007年至2008年初。
![]() ![]() |
- 2009-08-12我省下撥應急救款300萬用于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 2009-03-18校園應急疏散演練 將納入課間操內容
- 2009-03-03航天專家:中國應建立天地結合的國家應急系統
- 2008-09-18以生命為第一的應急值得肯定!
- 2008-09-17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全面提升防震減災能力
- 2008-05-23危急關頭彰顯政府的應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