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黨執政整六十年之際,中共中央召開了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意義極為深遠。六十年前,在新中國即將建立前夕,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出發,經河北唐縣、保定、涿州抵達北京,毛澤東把此比作“進京趕考”,將中國共產黨定位成一個剛剛走出去趕考的學子,讓時間和人民檢驗黨的執政理念和能力。考試的主題就是著名的“窯洞對話”,即我們黨通過“民主”的法寶打破“王朝輪回的周期律”,實現長期執政。六十年后,面對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的中國,再談黨的建設、黨的民主,黨如何“通過考試”再次向人民交出滿意答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次四中全會正是黨為了適應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對黨在未來中國改革發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三個方面新的要求。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建黨88年的歷史經驗表明,我們黨的革命與建設的成績和勝利、黨的正確決策都是建立在完善黨的自身建設的基礎上,而黨的自身建設之所以取得成就,關鍵是我們很好地落實了黨內民主制度,實現了正常的黨內民主生活制度和普通黨員的基本的民主權利,凝聚了黨心和民心,營造了黨員和群眾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十五大以來,我們黨明確提出黨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領導地位,決定著中國未來的前途和發展方向。我們黨已經清醒的認識到并提出,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
所以此次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黨的領導,是制定政治綱領和路線方針政策,以維護和鞏固政權;是科學判斷形勢、領導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是協調社會矛盾、應對社會復雜局面,實際上都通過大政方針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各級黨組織工作等方面來實現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黨不但是政策的制定者、理念的發揮和發揚者,也是具體的操作和實踐者。要適應新形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黨就必須將標本示范意義、模范帶頭作用完全發揮出來,必須繼續發揚民主的作風、艱苦奮斗的作風和甘愿奉獻的精神,徹底清除黨內一些領導干部滋生的貪圖享受、特權腐敗等讓人民群眾心寒的行為,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把中國的事情辦好,才能讓人民滿意,才能讓共和國長治久安,也才能維護我們黨長期的執政地位。
![]() ![]() |
- 2009-10-23人民政協與人民民主
- 2009-10-13基本的政治制度 重要的民主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