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了一些文章,一些論者不約而同地認為:在當今時代,文藝走向大眾化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但在文藝走向大眾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向。比如許多作品缺乏應有的精神價值內涵,乃至存在著“低俗化”和“娛樂化”的傾向。賴大仁先生指出:“當代文藝整體性向大眾化轉型,于是精英化審美轉向大眾化審美,而大眾化審美又一步步走向‘俗化’與‘泛化’,乃至演變為追逐低級趣味的搞笑娛樂,文藝的審美精神被不斷‘稀釋’甚至消解,……拿搞笑當審美,拿低俗當娛樂,拿無聊當有趣,只管如何變著法子博得笑聲和換得利益,而不管會把人們的審美趣味和精神品位引向哪里。”(《以歷史反思觀照當代文藝價值理念》,《文藝報》2009年7月25日第2版) 應該說,文藝創作中的這種缺乏精神內涵的“低俗化”現象的確是存在的。問題是為什么會出現此種現象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大體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加以思考和進行具體分析的。
就客觀因素來說,精神產品的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當文化(包括文學藝術)作為一種產業納入市場體系之后,即“精神產品”一旦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就要按照市場規則來運行。而它的內在驅動力就是如何獲得最大利益,就是必須賺錢,否則便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而我國由于仍處于市場經濟的初期(原始積累階段),多數從業者仍是在為生存而拼殺,尚沒有能力顧及公益事業。出版社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就是典型的代表。為了生存,出版社必須著眼于市場和“賣點”,對于有價值而無“賣點”的好書,也只好割愛。有價值的理論、學術著作出版難的根源就在這里。反過來看,一些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出版社,則有能力賠錢出一些“無賣點”卻“有價值”的好書。但是,有經濟實力的出版單位畢竟為數不多,所以,學術著作出版難的問題一直是個想解決總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盡管有上述的客觀原因,但我以為造成文藝“低俗化”現象的根本原因,則在主觀方面。我這里指的主觀方面包括:作家、藝術家、影視劇編導;批評家、理論家;媒體等。而在主觀方面,各類文藝作品的創作者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 |
- 2009-10-08新聞出版總署關閉45款含低俗暴力內容網絡游戲
- 2009-09-04整治網絡低俗走出“中年的危機”
- 2009-01-07要想網絡不低俗,先讓網站知道“疼”
- 2008-04-17中國青年報:低俗的新聞競賽 誰比誰更無聊
- 2009-01-09重拳出擊!不讓低俗成為互聯網一“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