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解決好干群關系的問題,毛澤東還十分關注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安危冷暖,并把是否認真解決這些人的實際問題,看作是否切實反對和克服官僚主義、是否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檢驗標準。他認為,為人民服務,首先是要為這些“最基本群眾”服務。
僅以和人們的生老病死密切相關的醫療衛生工作為例,便可略見毛澤東對普通百姓的這種體恤與關懷之一斑。
1958年夏,毛澤東讀了6月30日《人民日報》關于江西省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的報道后,“浮想聯翩,夜不能寐”,“遙望南天,欣然命筆”,一口氣寫下兩首七律詩:《送瘟神》。這兩首詩用鮮明對比的手法,一憂一喜,一抑一揚,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農家出身的毛澤東,對于長年遭受病痛折磨的廣大農民寄予的深切同情,以及最終送走橫行一方的“瘟神”血吸蟲的無比暢快。
1960年3月,毛澤東親自為黨中央起草了《關于衛生工作的指示》,其中特別強調開展衛生工作對于保障民生的意義,指出:“環境衛生,極為重要,一定要使居民養成衛生習慣,以衛生為光榮,以不衛生為恥辱。”“現在,還有很多人不懂這個移風易俗、改造世界的意義。因此必須大張旗鼓,大做宣傳,使得家喻戶曉,人人動作起來。” 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至今還能夠記得當時流行的“以衛生為光榮,以不衛生為恥辱”、“移風易俗、改造世界”等標語口號。
1965年6月,毛澤東批評衛生部門的工作只注重為占全國人口15%的城市服務,并主要是為其中的領導干部服務,而忽視了占全國人口85%的廣大農民的醫療和健康。據此,他要求衛生部門“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各級衛生部門定期分批組織城市醫療隊下鄉,為廣大農民看病;城市高干醫院設置普通門診,對一般患者開放。這些措施,一定程度地緩解了普通百姓特別是廣大農民缺醫少藥的狀況,受到城鄉人民群眾的歡迎。
五、“恐將夙愿,付諸東流”——毛澤東的“‘文革’情結”
“文化大革命”后期,國內曾廣為流傳一首署名“毛澤東”作的《訴衷情》詞:“父母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竟,身軀倦,鬢已秋。你我后輩,恐將夙愿,付諸東流!”
- 2009-10-26炮擊金門:毛澤東為何惹怒了盟友莫斯科?
- 2009-10-26李君如:民族英雄毛澤東
- 2009-10-22毛澤東如何巧用心理戰術鎮住張國燾?
- 2009-10-22逄先知:毛澤東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路和構想
- 2009-10-20毛澤東如何對待兩個曾“大罵”他的人?
- 2009-10-19毛澤東“農民”式的個人習慣
- 2009-10-15毛澤東曾被”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激怒
- 2009-10-13毛澤東神往的戰神是水貨? 揭秘真實陳慶之
- 2009-10-13北京12小時封妓院 毛澤東:決不許娼妓遍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