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60個春秋,她的發展和曲折,都同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判斷正確與否緊密相連。
60年來,我們黨對中國基本國情的判斷,經歷了從基本正確轉向迷誤到清晰準確認識的過程。歷史告訴我們:能否科學地揭示我國基本國情,關系到黨能否清醒地認識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怎么樣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國內主要矛盾是什么?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是什么?黨應當制定和執行怎么樣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等等這一系列極端重要的大問題。由此可見,正確判斷現階段我國基本國情不僅是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實踐問題,同樣是關乎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認真回顧和總結近60年來黨在這方面的歷史經驗,對于正在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不僅是頗有必要而且具有深遠意義。
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撥亂反正中對新中國基本國情再認識,總結經驗教訓,創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毛澤東在1939年曾正確指出:“明白了中國的社會的性質,亦即中國的特殊的國情,這是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 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又指出:中國的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全國范圍來說,“大約是現代性的工業占百分之十左右,農業和手工業占百分之九十左右。這是帝國主義制度和封建制度壓迫中國的結果,這是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在經濟上的表現,這也是中國革命的時期內和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從這一點出發,產生了我黨一系列的戰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問題。” 對這些問題,毛澤東還從七個方面作具體分析,以防止右的和“左”的錯誤。我們黨和毛澤東堅持從中國特殊國情出發,正確解決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著,又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在1956年這個重要的轉折關頭,我們黨對基本國情的認識有過正確的判斷,也出現了迷糊的過失。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發展階段問題上提出過正確的判斷:其一,是把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制度同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區別開來。1957年說過:“新的社會制度還剛剛建立,還需要一個鞏固的時間。不能認為新的制度一旦建立起來就完全鞏固了,那是不可能的。” 接著,同年7月,毛澤東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一文明確提出:“必須懂得,在我國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和現代化的農業基礎,從現在起,還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經過十年至十五年的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獲得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現在,這個物質基礎很不充分),我們的國家(上層建筑)才算充分鞏固,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現在還未建成,還差十年至十五年時間。”毛澤東這個判斷是基本正確的,高度重視必須有社會生產力比較充分的發展,才能獲得社會主義制度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雖然在時間上的估計短了一點,但把新社會制度的建立和建成適當區分,較之斯大林把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與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等同起來的觀點更為準確。其二,是把建成社會主義劃分為兩個階段。1958年冬,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時,繼續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進一步研究,他提出:“建成社會主義,也有一個‘邊’,要有筆賬。……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這個觀點很有啟迪作用。
- 2009-09-03在破解世界性難題中前進——關于中國國情的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