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一是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5%以上,中國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比重上升為8%,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中國的發展為國際資本提供了廣闊市場,至2008年底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8500億美元 ,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市場。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去”,參與全球產業重組。一些跨國公司看好中國市場,在華投資逆勢升溫。中國商會宣布,超過80%的美國企業對今后5年在華業務前景表示樂觀,73%的企業將擴大在華投資。 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美國智庫承認:中國經濟的崛起為“全球經濟創造了機遇”,“美國從與中國不斷擴大的經濟交往中獲得利益相當于每年700億美元或平均每個家庭625美元”。 二是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成員。中國全面參與聯合國工作,認真履行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中國加入了13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參加了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近2萬人次,是目前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參與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等重大熱點問題,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能源安全、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加強反恐合作。世界輿論認為,中國“向世界傳遞和平信息”,“世界需要中國”。胡錦濤指出:我國發展對世界的作用和影響不斷提高,國際環境發展變化對我國發展的作用和影響也不斷增大。這是今天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牢牢把握的一個重要特點。
(二)中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總的看,“機遇大于挑戰” 。以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為標志,我國改革發展進入到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簡單地說是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胡錦濤全面分析我國發展呈現的階段性特征,深刻指出:在這個階段,我們面臨著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面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面臨著發展的新課題新矛盾,面臨著維護國內社會和諧穩定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面臨著一些西方國家從各個領域加大的對我國的防范和遏制,等等。同時我們也具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利因素,主要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歷史潮流;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國際事務中處于主動有利地位;特別是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等重大國際活動,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顯示了我國的綜合國力,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顯示了中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綜合判斷國內外形勢,胡錦濤強調:“機遇大于挑戰”。機遇需要緊緊抓住,挑戰需要認真應對。
(三)“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貢獻。”胡錦濤認為,防范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問題,既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問題,更是決定我國前途命運的一個政治問題。他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強調指出“必須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
- 2009-10-20全省各級政協組織認真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和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 2009-10-13馬英九委婉回應胡錦濤六點意見
- 2009-10-10胡錦濤:支持媒體輿論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