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不僅需要解決降低儲蓄率的消費融資問題、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產業融資問題,而且需要解決如何將高儲蓄引入各類年輕化產業的問題,和中國勞動者生產能力的延續和再造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源自“全球經濟不平衡”——這一點,國際上諸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已形成共識;但對于“不平衡”的成因,則存在較大分歧。美方認為是因為中國和亞洲的高儲蓄,以及這些地區金融市場欠發達所造成的對美國金融市場的過度依賴;中方包括筆者認為,美元本位制以及本世紀美國過度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才是導致全球經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那么,這兩種觀點是否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并且可以在一個更為寬廣的分析框架中得到整合呢?
美國應承擔泡沫形成和破滅的主要責任
假定全球是一個封閉的統一經濟體,其資產價格泡沫形成以至破滅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這個經濟體的貨幣信貸持續擴張;二是貨幣信貸擴張的規模超出了實體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或者貨幣信貸無法通過有效的機制形成可帶來適當收益的真實投資。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現代金融體系越發達,其通過信貸或信用額度創造貨幣的能量就越大,信貸擴張導致金融危機的危害會比貨幣本身的擴張大得多。
本世紀初美國IT泡沫破滅后經濟出現衰退,促使美聯儲采取低利率政策,刺激房地產負債消費,布什政府“9·11”以后發動的反恐戰爭則導致政府財政赤字持續擴張。居民和政府的負儲蓄,導致了美國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在美元本位制度下,美國以貿易逆差的形式注入世界經濟活動的美元,相當于封閉經濟體央行向國民經濟注入的基礎貨幣??鐕鹑跈C構高杠桿率的金融交易活動和貿易順差國家外匯儲備回流美國,猶如整個商業銀行體系通過存貸款業務放大的貨幣創造過程。顯然,初始的基礎貨幣擴張、證券化引起的放款人道德風險和引起旺盛信貸需求的低利率政策,對于泡沫的形成和破滅應當承擔主要責任;而貿易順差國家外匯收入回流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亞洲國家實體經濟有效吸收儲蓄的能力過弱
亞洲國家在全球經濟不平衡的形成過程中負有所謂“責任”,原因在于國內實體經濟有效吸收儲蓄的能力過弱?!澳芰^弱”涉及三個問題:第一,儲蓄率過高,超出了真實經濟的吸收能力,因此引申出如何刺激國內消費降低社會儲蓄率的問題;第二,實體經濟可能已經出現投資泡沫(已經形成過剩產能),從而遞減的投資收益率已不能吸引和消化更多儲蓄來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第三,存在體制性障礙或關鍵性要素的稀缺,從而使儲蓄無法轉化為具有適當收益率的真實投資項目。中國的情形較為復雜,涉及以上所有問題,需要深入分析。
- 2009-09-24周小川駁斥中國儲蓄太多致金融危機說法
- 2009-07-03周小川:希望剩余儲蓄流向發展中國家
- 2009-06-29美儲蓄率創15年最高 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摳門”
- 2009-11-15公共政策不能被戶籍“一票否決”
- 2009-11-15福建學生陽光冬季長跑活動啟動 廈門馬拉松報名人數超4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