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瀛書院平時經費以及購買地皮興建校舍等大項開支除了由臺灣公會負擔及捐款外,主要來自臺灣總督府的支持。僅1915到1930的16年間,臺灣總督府共補助210,501元,平均每年13,156元[10]。院長及教師由臺灣總督府派出,其薪水和旅費全部由總督府負擔[11]。歷任院長小竹德吉、岡本要八郎、莊司德太郎(1928年)都是日本人,并且均擔任臺灣公會的顧問,教員和校務都受日本領事監督。
旭瀛書院設小學本科、特設科、高等科、商業科等。以1935年為例,該年共有15個年級,教員23人,學生560人,其中籍民466人。1915年到1921年,畢業生合計853人[12]。有的到日本、臺灣、東北、上海等地繼續求學,有的直接進入商界、醫藥界和教育界工作。廈門光復后,臺灣同鄉會接收了旭瀛書院,改稱復華小學校,組織校董會,由理事長陳金方任董事長[13]。臺灣公會除了辦學外,所屬學務部還負責關于學齡兒童調查、育嬰的宣傳、青年子女之指導啟發等工作[14]。
2、興辦慈善事業
臺灣公會承擔了保護臺灣籍民健康、救濟困難籍民、提供公共墓地、賑災等慈善事業。公會十分注意衛生防疫,推行種痘、預防注射、醫療、消毒等工作。1919年和1925年,廈門鼠疫、傷寒流行。領事館代臺灣公會向臺灣總督府請求支援,進行預防注射,所以染病者較少。1932年7月,廈門傷寒猖獗。臺灣公會和日本居留民會在日本領事館召開防疫會議,布置防疫,進行宣傳,分發材料。小川署長“對吳會長及曾顧問等訓勉”,要求加急普遍注射。從7月13日至31日,組織20多名醫生,在市區、鼓浪嶼、禾山15個場所,共注射8,000人。此次疫病全廈門感染者約1700名,死亡約1000名,而日本人及臺灣籍民死亡不過12人。1933年2月,天花流行于華南各口岸。臺灣公會托博愛會廈門醫院代向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定購痘苗。除公會外,再分設廈門、鼓浪嶼、禾山共12處施行種痘[15]。
救濟也是臺灣公會經營的一項重要事業。1929年5月,議員會通過了幾條救恤辦法:對于缺錢歸臺的同胞,須到領事館辦理相關手續及保證后,給于路費。對遭受災難者,除了資助,還安排善后事宜。缺錢治療的病人,由公會介紹到醫院治療或給予醫藥費。對死亡無力處理喪葬者,公會給予棺木及一定限度之喪費,并代其處置善后事宜。1929到1932年,公會歸臺旅費救恤有62件,其他救恤87件[16]。
臺灣公會還為臺灣籍民提供墓地。1921年,籍民張有機將白鹿洞下的山地贈送給廈門臺灣同鄉會作為旅廈臺僑的墓地,并得到領事館認可。1922年,該墓地也隨臺灣同鄉會的合并轉為臺灣公會所有。沒過幾年,墓地幾無可容之地。1928年,臺灣公會募集到6600元,在靠近碧山巖腳下購買約800方丈土地。1933年新墓地開放給一般臺僑使用[17]。
- 2005-04-08臺聯黨唆使日據時期臺籍老兵圍擾高金素梅
- 2009-10-1020世紀初日據時期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