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實現兩岸海洋開發的科研能力互補。
目前,臺灣海洋科學研究人員有近千人。臺灣海洋教育體系中,有11所大專學院設有海洋科學有關科系。在海洋地質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工程學、海洋化學、海洋環境學、海洋物理學、海洋聲學、海洋社會科學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數據,出版了很多科學專著。在海洋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積極參與世界海洋環流實驗計劃,加強海洋氣象之研究和預報能力,推動海洋生物基礎及應用研究,加強海洋污染研究與防治,建設海洋資料庫,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及研究。福建的海洋科學研究基礎較好,海洋科技力量強,居全國第二位,海洋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已達到50%。全省目前有直接、間接從事海洋調查監測、分支學科基礎研究、海洋環境保護等科研機構67 個,科技人員12000 人,其中具有高中級職稱的占10 %,同時出現了一批海洋科技帶頭人。作為福建海洋科研基地的廈門大學早在20 世紀20 年代就已組織過海洋生物調查,開展國內外海洋學家學術交流活動,出版海洋學術刊物。1946 年又成立中華海洋研究所。以廈門大學為基地的海洋科研力量從此成長起來,成為福建發展海洋科學,開發海洋高新技術,進行海洋開發和發展海洋經濟的最重要優勢。兩岸應該早日進行海洋科研資源的整合,實現兩岸海洋科研能力的互補,為未來兩岸海洋深層次開發提供服務。
兩岸海洋開發的合作方式
1、在海洋資源開發方面,由于兩岸資源稟賦、開發能力的差異,以及經貿政策的不同,兩岸目前的合作方式可以吸收臺灣資金、在福建及東南沿海海域共同進行海洋資源開發為主。通過制定優惠的投資政策,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利用福建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漁業資源,鼓勵臺灣嫁接和改造福建的海洋開發企業,鼓勵臺資企業直接投資遠洋漁業、海水養殖、海洋運輸、濱海旅游、水產品加工、海洋科技、海洋環保等領域,使得福建及東南沿海海洋與漁業加快產業化、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臺資企業也可獲得豐厚的回報,達到雙贏的結果。至2002年10月,在福建興辦的臺資海洋與漁業企業達377個,合同利用臺資4.46億美元,成為水產出口創匯的中堅力量。只要兩岸進一步構建海洋開發新機制,使兩岸海洋產業科技交流與經貿合作不斷深入進行,兩岸海洋資源開發與合作定可以取得新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