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打拼還蘊涵著創新精神。日新之謂盛德。打拼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沒有創新,打拼就不會有效。
中華民族的動力所在
打拼精神既是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與時俱進精神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今天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發展成就的動力所在。今天我們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自然災害,抗拒一切風險,克服當前所遇到的經濟危機,靠的都是這種生命力。我們今天能有這樣的成就,能夠發展到今天這種經濟狀況,能夠從一個不發達國家逐步走向小康,與我們領導人提倡這種打拼精神是分不開的。我們現在實行社會改革和西部開發,進一步化解三農問題,還需繼續發揚這種打拼精神。特別是我們現在還有很多挑戰,比如自然的挑戰,社會的挑戰,國際社會對我們的壓力,如“中國威脅論”等等,都應該有一種自信心和自強精神去面對。
現在我們的領導人哪里有困難,就第一時間奔向哪里,比如近日溫總理就出現在發生暴雪危機的石家莊,考察當地的生產情況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這對當地群眾和全國人民都是極大的溫暖和鼓舞。溫總理這次講,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生活的問題都要盡最大努力及時解決。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困難很快就會過去。這種關心民生疾苦、以人為本的精神,正是我們民族拼搏精神的源泉。
中華民族不但有這種打拼精神,還有一種和諧的世界觀,不但追求自己國家的發展,還熱心幫助別的國家去發展。從現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來看,我們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世界各國的發展都是有益的。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以和為貴的。西方的“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對中國的歪曲和誤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的一種體現。中國的發展和中國的這種打拼精神不但不會對世界各國造成任何威脅,反而會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促進整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和諧世界的建構。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人民論壇編輯 杜鳳嬌采訪整理)
推動當代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延伸閱讀)
1978年,當中國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時,美國《時代》雜志曾經質疑說:“他們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按期實現,甚至不可能實現?!?008年,中國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時代》雜志又發表文章說:“當奧運會主火炬點燃時,世界見證了一個確鑿無誤的事實。中國回來了——在榮譽的光環下?!?/p>
回望歷史,我們由衷地感嘆,這榮譽凝結著多少中國人的汗水和心血,它印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偉大變革時代。一個國家的發展,只有從世界和時代的坐標上去認識,才能更加準確;一個社會的變革,只有從歷史和現實的對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當代中國發展的動力在于執政者與公眾訴求達到了良性互動,激發了一個古老民族的生機與活力。
改革開放促進了執政黨與民眾的上下互動,民眾訴求得到了執政者的支持,比如聯產承包責任制,執政者的善治又激發了民眾的致富愿望與打拼精神。30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力競相迸發,源泉充分涌流,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臺階,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強大動能,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