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中國的具體條件決定了只能走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劉少奇在1950年寫的《國家的工業化和人民生活水平地提高》一文中指出,在世界歷史上只有兩條國家工業化的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道路。在工業化過程中,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相應的提高,這些國家到最后不能不變成為帝國主義,去侵略其他民族和國家,取得原料和市場來維持自己已經發展起來的工業。這條道路我們是不能采取的,并且必須避免的。另一條是社會主義的或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工業化道路。采用這條工業化的道路,在工業化過程中,要逐步地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避免失業、饑餓和破產的痛苦,也不需要去侵略其他民族和國家,更不需要進行戰爭。后者是我們應該采取的并且必須采取的道路。除以上兩條道路外,世上沒有第三條道路 。
1953年10月,在《關于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中,毛澤東指出:“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會主義,那就要兩頭落空。” 1953年,在醞釀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過程中,關于工業化問題,毛澤東先是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后將其明確改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毛澤東代表黨中央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陳云在1954年6月向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關于五年計劃的主要內容和意見的報告》時提出:“一五”計劃的目標是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農業合作化以及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 。
二、工業化戰略在實踐中發展
1953年始,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面臨諸多新出現的問題,工業化戰略在實踐中發展得豐富、具體了。
(一)通過社會主義改造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搞工業化
中國在制定“一五”計劃中,進一步明確優先發展重工業。受國際環境制約,建設重工業所需的大量資金主要來自內部積累,為了集中物力、財力、人力實施這一方針,并借鑒蘇聯經驗,1953年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確立了“一化三改”方針。這一方針包含兩個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