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成效】
一、搭建了“村民民主受保障、干部權力受制衡”的平臺。“三會村治”的本質是民主自治,核心是權力制衡,特點是程序規范,即通過完善民主制度,規范權力運行,嚴密工作流程,強化監督保障,逐步形成一個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運轉機制。它將民主制度、操作程序、群眾監督結合起來,建立起了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科學、規范的民主村治模式,暢通了農民群眾參與村務管理的渠道,從制度上確保了村民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搭建了“民主受保障”的平臺。它通過定權、分權和控權,形成了縱向層級管理,授權制約;橫向流程控制,平行制約的村權配置框架。做到了厘清村權界線,明確村權職能,規范村權行使的目標,建立健全了村權運行監控制度,構建了農村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從源頭上強化了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搭建了“權力受制衡”的平臺。
二、轉換了村級黨組織的功能。“三會村治”新機制的運行,在農村形成了“黨支部領導、議事會決策、村委會辦事、監事會監督”的工作新格局。通過劃定領導權和自治權的邊界和范圍,黨支部功能得到了轉換和加強。一領導地位上:在新機制下,黨支部的領導地位主要體現在政治、思想領導和具體村務決策和監督領導。而村務的具體落實和執行交由村委會負責。改變了過去黨支部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狀況,在確保支部領導權的同時,又體現村民自治權,從根本上解決了過去黨支部和村委會“兩張皮”現象。二領導方式上:實現了具體村務領導由直接向間接的轉換。黨支部通過村民議事會把黨委、政府的精神意圖轉化為對全體村民有約束力的村規民約,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具有穩固的群眾基礎,實現了黨心和民意有效嫁接。通過村民監事會對村務實施有效監督,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三支部自身建設上:(一)有效提高了支部委員的地位和作用,實現了支部的整體領導,改變了過去支部委員閑職虛掛的現象。(二)有效提高了黨內民主意識和監督意識。支部委員在村務決策過程中一人一票,在黨內也培育了民主意識。議事會、監事會在自治機構的制衡性,特別是村紀檢監察工作室的設立,大大增強了支部內紀檢委員對正職的監督,而議事會主席(支部書記)每年向議事會述職,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監督意識。(三)黨支部實現功能轉換,避免了與村民的正面矛盾,使黨支部更好地抓好自身建設,樹立黨的形象。
- 2009-08-27李源潮:要發展和完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