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能力與手段不足,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能力建設成為重大課題。在危機中公眾對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職業培訓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現有的工作能力還不能很好地滿足這些要求。主要表現在:就業市場信息和監控能力不足,缺乏失業預警系統,職業培訓資源配置不合理、質量和力度不夠等。同時,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不廣、保障程度不高的問題也十分突出,表現在對城鎮靈活就業群體和非就業群體保障不足、農村人口醫療保障程度較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難以適應勞動者跨地域流動和身份轉換等方面。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這些問題更加凸顯。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就業工作帶來新機遇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具有典型的反危機、反周期的重要作用,做好了就可以將危機轉化為機遇。
機遇之一:危機的巨大壓力有利于強化政府和全社會對就業重要性的認識,有利于就業與經濟發展的進一步緊密結合。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央多次強調做好就業工作,明確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確保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各級政府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穩定和擴大就業。危機還使全社會進一步認識到就業對擴內需、保增長、保穩定、促和諧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促進就業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應對危機中,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同時出臺,有利于就業優先原則的貫徹。發達國家和我國的經驗都表明,只有將解決就業問題作為優先目標,應對危機的經濟政策才能取得成效。在應對危機中,許多宏觀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同時出臺,為就業優先原則的貫徹提供了保證。這些理念和做法,對于始終把就業放在經濟發展的優先位置、實現就業與經濟發展更緊密結合具有重要作用。
機遇之二:應對危機的需要為積極就業政策的推進和完善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首先,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系列重大舉措,為積極就業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初步估算,僅中央4萬億投資就可增加2400多萬個就業崗位。地方政府數量更大的投資還將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其次,應對危機的需要為穩定就業政策的推出和積極就業政策體系的完善提供了機遇。國家制定和采取一系列應對危機的非常態政策措施,首次啟動國家失業預警機制,不僅完善了積極就業政策體系,也為穩定就業政策的實施和改進提供了寶貴經驗。第三,應對危機的相關政策的實施為統籌城鄉就業創造了更好條件。國家為緩解農民工就業困難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對統籌城鄉就業市場、促進勞動力在城鄉間合理流動來說,既積累了經驗,也完善了相關制度,推動了城鄉勞動力市場的融合。第四,危機的考驗有利于勞動者調整心態,使更多勞動者走上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之路。通過危機的洗禮和政府深入細致的引導工作,勞動者的心態更加成熟,求職行為更加理性務實,這就為多渠道、多層次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同時,伴隨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覆蓋面擴大、我國經濟企穩回升以及國家多種政策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的后顧之憂逐步解除,以創業促就業政策的實施具備了更好環境。
- 2009-11-18金融危機下的農民工就業波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