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云深入探索具體問題的同時,鄧小平也全面展開調查研究。1961年上半年,毛澤東的注意力放在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的糾偏和規范上,主持制訂了《農村人民公社條例修正草案》(又稱“農業六十條”),對人民公社原有的體制進行調整。鄧小平上半年也主要是遵照毛澤東的指示,調研人民公社體制問題,他4、5月到北京郊區順義縣進行農村調查,調研結束后,在和彭真聯名致毛澤東的信中講了社隊規模、糧食征購和余糧分配、供給制、食堂、家庭副業等問題。
在1961年上半年,對于鄧小平領導的中央書記處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毛澤東開始點名批評書記處的工作。基于對毛澤東批評的回應和對調查研究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在由毛澤東主導的農村問題告一段落后,從1961年下半年開始,鄧小平領導書記處認真搞調研工作,在工業、文教等領域制訂一系列調整的具體規定。當時工業企業秩序混亂,產量大幅下降,指標難以完成,鄧小平提出在工業方面也搞一個類似農業方面的條例來。6月17日,他主持書記處決定起草工業條例。同時在7月14日至25日,親自赴東北調研保鞍鋼冶煉設備開工三分之二的措施問題。從8月9日至15日,他主持書記處會議多次討論修改條例草案,會議討論并通過《國營工業企業管理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工業70條”)。鄧小平在主持制訂“工業70條”的過程中,強調以下觀點:
(1)以鋼為代表的重工業,產量從1800萬噸減到1000萬噸是個限度。農輕重中“農、輕”是上,“重”是下,但要保證逐步地上,逐步地下。過去“重”一馬當先不對,現在不要又在另一方面過分突出,要正確處理農輕重的關系。
(2)企業要實行嚴格的定員定編,內部不能有多余的非生產人員。這些人員可以分流出去,或由國家包起來開支,賠在明處;或搞集體所有制,實行獨立核算,同企業進行等價交換。
(3)群眾運動破壞了企業科學的規章制度,群眾運動并不等同于黨的群眾路線。天天開大會、天天貼大字報、萬人上山大煉鋼鐵的錯誤做法是不合群眾路線的,是反動的。
(4)重視技術人員的作用,要大量培養和提拔年輕技術人員。
(5)企業生產指揮權一定要集中在廠長負責制上,企業黨組織不干預日常行政事務。等等。與此同時,鄧小平還指導制訂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60條”),并在7月26日至8月5日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通過。
在制訂完上述兩個條例后,從10月至年底,鄧小平把很大的精力用在主持書記處討論制訂7年計劃上。這時為什么要搞7年計劃?鄧小平從國內外形勢作了解釋:在國際輿論上造成同赫魯曉夫作斗爭的聲勢;國內貫徹調整八字方針以來灰溜溜的,氣不壯,7年計劃就是要鼓氣、壯氣,給全黨全國人民一個信心;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統籌各部門的打算,使工農業生產好安排一些。鄧小平還就制訂7年計劃的指導方針作了說明,即:真正按農輕重的順序,歸根到底以重工業為重點,目標是基本上解決吃穿問題及基本上解決日用品問題。接下來,鄧小平主持書記處逐個討論各部門提交的計劃大綱,最后確定了《中央轉發國家計委黨組關于7年——10年計劃的綜合匯報提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