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緊貼國情的工業化發展策略
朱德曾經表示,“搞社會主義要懂得治家之理,應有計劃地建立家業,廣開財路。” 治家,首先要摸清家底,然后才是如何發展。為此,在建國后的十幾年時間里,他基本上跑遍了全國,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并據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工業化道路主張。
1.加強工業基礎建設。我國的工業基礎極其薄弱,要發展就必須從打基礎開始。朱德看到了這一點,因此積極向中央建言獻策,力爭使經濟政策向基礎設施傾斜。他對“一五”計劃提議:必須在五年中把鋼鐵、石油、煤炭、有色金屬、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打下經濟上和技術上的基礎,并適當發展建筑工業、紡織工業和輕工業。 同時,朱德還建議改造和利用原有的工礦企業。他指出,發展最新式的、最進步的和最現代化的工業,必須與努力恢復中國現有的工業生產、與充分發揮中國現有的工業生產能力結合起來。另外,我們還有很多設備可以利用和擴充,如皇姑屯、唐山、長辛店、石家莊、青島等地的鐵路工廠,規模相當大,設備能力尚未充分發揮。
2.重點發展原料工業。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工業基礎還不足以讓我們一下子走上大工業前沿的時候,我們就要從最基本的做起。原料工業就屬于基礎工業,很符合我國當時的現狀。為此,朱德向中央提議:“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在重工業建設方面,應該大力發展原料工業,如:鋼鐵、煤、石油、化肥、塑料及有色金屬礦和木材等。使原料的供應能夠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只有在原料工業方面打下了可靠的基礎,機器制造工業和加工工業才能獲得發展,才能吃得飽,才能有前途。同時,原料工業發展起來以后,不僅可以容納大量的勞動力,為就業問題創造有利的條件,還可以大量出口,換取外匯。”而且“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大力發展原料工業是有條件的,是可能的。”“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在發展重工業的原料工業方面,應該著重發展中小型企業。”
3.積極發展地方工業。地方工業是國家工業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配合和促進國家工業化的發展。朱德一直強調要發展地方工業。他說:國營工業和地方國營工業應該明確劃分,并注意發展地方性的小工業和手工業,以配合國家工業的發展。 如果我們不對地方工業加以支持,就不能廣泛地調動建設的主動性。 對于地方工業的管理方式,他提出:對地方工業和地方財政中央不能統得太死,要下放,不下放是錯誤的。下放后,要規定一定的利潤比例,以利刺激地方的生產積極性,使之不斷擴大再生產。 在地方工業的發展方式上,他提議:首先是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工業,第二是發展為大工業服務的工業,第三是發展滿足城鄉人民生活需要的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