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庭湖區,每到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鄉鎮和村里就云集大批上門要債的人,而干部們只能找個地方躲起來,手機一關,誰也找不著。村支書們戲稱之為“躲五、八、臘”。在位于洞庭湖區腹地的湖南南縣茅草街鎮新尚村,村支書曹重陽眼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找鄉友、領導和有關部門“討錢”。新尚村每年保持正常運轉至少需要5萬元經費,可國家給的轉移支付只有2.5萬元。曹重陽苦笑著說:“自從當上村支書后,老婆經常罵我‘拿自家的錢操別人的心’,兒子也埋怨我把他辛苦打工賺的錢都墊給了村里。如果說鄉鎮一級還勉強可稱為吃飯財政的話,村里就是典型的‘討飯財政’。”
維持正常運轉都如此捉襟見肘,要想給村民辦些實事,發展些產業,更顯心有余而力不足。湖北洪湖市曹市鎮戰斗村支書趙光輝說,今年他們村已討了兩三萬塊,但支出要五六萬。疏浚溝渠、維護路面等,都需要花錢。為了抓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目前村干部工資只兌現了50%,剩下部分都打了欠條。
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情況會好很多,但也時常難免化緣之苦。先后在5個村擔任過村支書的朱清瑜,到南京市江寧區東陽村任黨總支書記才一年半時間,搞了8個惠民工程(如拓寬道路,修建休閑廣場和便民超市,改造村部和中心衛生站等)。辦這些事,需要投入300多萬元,但村里年收入也就10萬元左右,大頭只能是到各個部門去化緣。“我們現在做的是‘乞丐經濟’。” 朱清瑜說,能力大的就多要一些,能力差點的就少要一些。
江寧區周崗社區黨總支書記馬更軍也自嘲:“我們這些村支書都是‘洪七公’的徒弟,要靠行乞才能維持下去。” 有一位村支書由于引不來資,乞不來款,焦慮之極,晚上做夢抱了一大堆美金。
維穩壓力:信訪前哨,夾板受氣
在當前利益分化期和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壓力空前陡增,村支書更是被推到維穩的風口前哨。
在2002年轟動一時的湖北“咸安鄉鎮改革”大潮中,鎮干部楊大兵被充實到農村基層組織,兼任咸寧市咸安區楊畈村支書。他對記者坦言,去年換屆時自己真不想干了。“工資每個月500元,卻天天都在忙著處理這樣那樣的矛盾糾紛。別以為鄰里吵架、土地糾紛都是些小事,處理不慎就有可能釀成大禍,甚至會衍生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這樣的矛盾糾紛,我每個月差不多要處理一二十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