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正名,“去妖魔化”
“我們承擔了大量的基礎工作,為農村作了不小的貢獻,希望能有一個公正的好的社會評價。然而,我們并沒有充分得到社會的理解和認可,我們的整體形象和聲望較差。” 陜西石泉縣饒峰鎮新華村村支書李武龍道出了埋在很多村支書心底的內傷。他們認為自己負荷大,付出多,但回報少,社會承認度低,心理的天平難免失重。
村支書群體不被社會認可,乃至招致惡評,要追溯到稅費改革前。那時,許多地方的村支書成了農業稅、特產稅“稅官”,與農民直接摩擦不斷。有些地方因收稅構成激烈的干群沖突,村支書首當其沖,留下“與民爭利”惡名。
稅費改革后,農民負擔減輕,干群關系逐漸緩和,但也有部分村支書在惠農政策落實、土地流轉、征地拆遷、集體資產處置等方面,不按規定辦事,村務不透明、不民主,甚至吃拿卡要,貪污貪占等,引起群眾不滿。村支書群體的整體形象受到損害,面臨著群眾的信任危機。一段時期以來,一部分媒體也輿論一邊倒,將村官腐敗集中曝光、放大。久之,社會上對村官乃至鄉官形成一定偏見,將其人格形象“妖魔化”。對此,村支書們頗感委屈,有的滋生憤世情緒。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村級黨組織是黨的“三農”工作的基石,村支書群體是黨聯系億萬農民群眾的神經末梢。平心而論,中國村支書群體主體是好的,盡管他們也有種種狹隘和先天不足,但大都對農民有感情,富有農村工作經驗,能忍受,能吃苦,以自己的脊梁和臂膀,默默為共和國奉獻,為執政黨夯基。這是一群同樣呼喚理解和關懷的人,這是一群利益訴求需要關切的人,這也是一群亟待“去妖魔化”而渴望獲得社會公正評價的人。
值得欣慰的是,黨中央并沒有小覷這群鄉村領頭雁的貢獻和作用,他們的利益訴求也日益得到高層的呼應。在去年12月1日召開的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上,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強調,要推廣“定權責立規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發展前途、退崗有一定保障”的“一定三有”經驗,同時要拓展發展空間,加大從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中選拔鄉鎮公務員力度。
而在今年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村支書們的兩大利益訴求被鄭重寫進中央文件:“加大從農村、社區優秀基層干部中考錄公務員力度。切實解決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基本報酬和社會保障問題。”而且,就在十七屆四中全會召開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考察工作期間特別強調: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