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處領導干部非法干預統計數據,可以震懾官場造假行為,扭轉外界對統計數據的一些不良印象。要解決統計數據造假的問題,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限制領導干部干預數據的權力,使之無借口、無理由干預;二是可以考慮使統計機構相對于行政機關具備一定的獨立性;三是發展社會統計機構。
遼寧省近日出臺規定,將重點查處領導干部非法干預統計數據、統計人員參與弄虛作假、統計調查對象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數據注水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現象,以前曾有“村騙鄉,鄉騙縣,一騙騙到國務院”的民謠,但于今天觀之,數據注水并不僅僅是自下而上的行為,也有好些領導干部非法干預,是自上而下的行為。為什么呢?數據出政績,數據出官員。
自稱“荊楚第一帥才”,被坊間稱為“五毒書記”的原湖北省天門市委書記張二江,最近在獄中著書立說,出版著作四部,據說實現了從腐敗罪犯到“國學大師”的華麗轉身。可是,此公素有數據造假的“光輝歷史”,他曾經請北京一家雜志為其量身定做一篇報告文學,其中引用一首被疑自造的所謂民謠:“丹江口啞了個張二江,家家戶戶糧滿倉。就是碰上了雞猴年,也能吃上肚兒圓。”從1996年張二江擔任丹江口市市委書記后,丹江口的統計數字年年上升,1998年這個昔日的貧困地區獲湖北省“十強”縣市稱號。沒想到,1999年底,丹江口被數家媒體揭露統計數字造假。但這并沒有影響到張二江的仕途,他已經因為“數據政績”而獲任省直管市天門市市委書記。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隨著張的落馬,丹江口申請重新列入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市,“十強”遂成笑柄。
數據造假的危害可見一斑。然而,迄今為止,“數據政績”仍然在發揮作用,提拔官員所常見的仍然是各種數據考核。有什么樣的政績考核模式,就有什么樣的數據出臺模式,只要數據造假可以出政績,便會發生某些領導干預數據的現象。遼寧重點查處領導干部非法干預統計數據,首先要弄清楚領導干部究竟有沒有權力干預統計數據,如果有這個權力干預,怎么辦?如果沒有這個權力,但恰好統計局官員歸其管轄,達成數據造假的默契,又當如何?
搞清楚問題是為了使新規定能夠堵住法律的漏洞,發揮最大的作用。在統計數據造假頻頻被揭露、官方統計數據飽受質疑的情況下,查處領導干部非法干預統計數據,可以震懾官場造假行為,扭轉外界對統計數據的一些不良印象。其實,要解決統計數據造假的問題,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限制領導干部干預數據的權力,使之無借口、無理由干預;二是可以考慮使統計機構相對于行政機關具備一定的獨立性,至少在財務和人事上可以考慮垂直管理;三是發展社會統計機構,允許民間機構進入統計領域,打破目前的單一統計渠道發布模式。
壟斷本身就靠不住,何況是行政壟斷,在缺乏外部監督的情況下,造假成本極低,一紙要求“顧全大局”的命令、一個要求“多看光明面”的電話,甚至一句“多配合工作”的暗示,都能讓統計機構不得不配合造假。老實說,改變數據出政績的傳統政績評價觀并不容易,雖然各地出臺了很多政績考核的新模式,但仍然離不開數據考核。一棒子打死所有數據考核,并不現實,我們應當想的是著力于加強數據的真實性,使數據能夠被社會廣泛認可,具備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放開數據管控,讓數據可以和數據相競爭,數據也就逐漸趨向真實了。這是很多國家在統計數據方面的通用經驗,適應我國國情的可能性還是較高的。
將“非法干預”掃入歷史垃圾堆,使數據產生多元化,打碎一個又一個造假的鏈條,真相才會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