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交流是一種常態,基于互信
“兵無常勢”,這是兵法上說的。作戰樣式會變,編制體制會變,裝備會更新換代,但“開放建軍”的政策不會變。
今年初赴巴基斯坦參加聯演的海軍“廣州”艦,回國后未休整,旋即赴青島參加海軍節活動,接著,在“深藍”留下無數航跡的“廣州”艦又鳴笛起航,赴文萊、印度尼西亞進行友好訪問。征塵未洗鼓又催,如今只道是尋常。這在全軍很多部隊早已司空見慣。
從點到面,從摸索到成熟,從“季節性”到“全天候”,可以說,今天我軍的對外開放交流已完全進入“常態化”。
時光見證了我軍對外交往的3個歷史性轉變:由高層友好交往為主到多層次寬領域務實合作,由雙邊交往為主到雙邊與多邊并重,由一般性軍事專業交流為主到全方位對外交流。
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軍共派出2400多個軍事代表團,其中高級軍事代表團900余批;外國軍事代表團來訪3000多批,其中外國國防部長、三軍總司令、總參謀長等高級代表團占一半以上。近30年來,僅南京軍區就接待來訪外賓67000余人次,涉及127個國家,外賓多為國防部長、總司令、總參謀長、軍兵種司令。
自2002年以來,我軍參與的雙邊和多邊軍事演習活動呈上升之勢,迄今已舉行20多次聯合演習或聯合訓練。與此同時,中國軍隊也積極向外軍開放內部演習。
中國軍隊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同時,建立了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應急機制,還多次主辦和參加不同類型的國際會議和軍體比賽,多次派出軍隊文藝團體出國訪問演出。
增信釋疑,是時代賦予中國軍事外交的重要任務。且看我軍的鏗鏘步伐:
——自1995年中國首次發表《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白皮書》后,又多次發表國防白皮書,系統闡釋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
——2008年中俄、中美國防部建立直通電話,標志著中俄、中美兩軍互信達到新的水平;
——中國軍隊與周邊國家軍隊建立健全邊海防磋商和會談會晤機制,與俄、美、英、法、日等22國建立了防務安全磋商機制;
——建立國防部權威信息發布平臺,新聞發言人制度、國防部網站等相繼問世;
……
以互信促穩定,以合作求安全,此乃中國軍隊所堅持的原則。與時代同行的中國軍事外交,活力無限,其前景將更加廣闊! (記者 董國政)
- 2009-09-271953年國慶閱兵 人民軍隊正規化建設的成果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