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輪談判,1月21日,我黨終和傅作義達成《關于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1月31日,解放軍開進北平。文化古城幸免于戰火。1月22日下午6時30分,閻又文宣布北平和平協議及傅作義文告。
北平解放后,中央社會部指示閻又文繼續留在傅作義身邊。
《李克農》(1996年)中的《平津戰役》一章提及閻又文:“李克農領導的情報人員準確掌握傅作義的作戰部署、政治動向及思想情緒等,及時向中央和平津前線司令部報告,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西柏坡“國家安全教育館”這樣介紹閻又文的重要貢獻:“平津戰役期間,閻又文根據上級指示提供了大量關于華北‘剿總’的情報,使黨中央準確掌握了傅作義情況,為制定北平和平解放方針奠定了基礎。天津戰役后,他及時掌握并上報傅作義的思想動態,積極施加影響,為最終促成傅作義起義、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突出貢獻。”
就“繼續留在傅作義身邊工作”,有關部門的內部出版物《無名豐碑》作了較為清晰的解讀:“北平解放后,按照中央安排,不公開閻又文真實身份,繼續在傅作義身邊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傅作義任水利部長,調閻又文任水利部局長。因革命工作需要,閻又文一直保持著雙重身份。解放前,他名為國民黨高級軍官,實為黨的情工人員;解放后,他名為國民黨起義將領,實為黨的統戰工作者。”
1961年,閻又文調農業部。
1962年9月25日,閻又文因患食道癌去世,年僅48歲,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閻又文臨終前囑咐妻子丁宴秋“有事情找組織”。周恩來敬贈挽聯“閻又文委員千古”、薄一波的挽聯是“閻又文同志千古”。《人民日報》發表簡短訃告。
農業部撰寫碑文:“閻又文同志曾任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糧油生產局局長,中國共產黨黨員……過去曾為革命做過許多工作。”閻又文周圍墓碑碑文皆有參加革命時間,入黨時間,而獨他是空白。對碑文措辭及空白,當年閻又文子女尚都年少,按他們的說法是“不懂”。而今真相大白后,面對如此碑文,他們提出修正意愿。目的是為了還歷史以真相并對歷史持有細致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