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時鐘:新式交通成為一種替代性時間。在人們的視野中,定時的列車、班車、輪船,周而復始,往往成為某一時間的代表。茅盾說:“每天早晚兩次,機關車拖著一長列的車廂,像爬蟲似的在這里走過?!黹g,這家伙按著鐘點經過……還有那天空的‘鐵鳥’,一天也有一次飛過……它來的時候總在上午,鄉下人的平屋頂剛剛裊起了白色的炊煙……‘洋油輪船’,每天經過這小河,相隔二三小時就聽得那小石橋邊有吱吱的汽管叫聲。”這是一張水陸空新式交通時刻表,也成為茅盾家鄉最早最常用的現代時鐘。這就在傳統鄉土時間和自然時間概念中增加了輪船、汽車、火車、飛機路經城鎮鄉村的時間。
改變人們的時間節奏
緩與趕:新式交通背景下的時間節奏及其感知。在生產生活中,時間的流逝和不可逆性是古往今來的共同話題,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但在農業時代,人們每天只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年中同樣只要適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作物生長規律,其生產與生活都是舒緩的。與此相關,以自然力作為驅動力的傳統交通工具,其通行速度也極為緩慢。新式交通工具則因運行時間上相對精確而固定,成為人們要追趕、去等候的對象。鐘表不再是當初的工藝品,而成為人們的日用品。葉圣陶說:“坐過火車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徐志摩則代表人們適應新時間的姿態,飛滾的車輪成為飛逝的光陰,通過“催催催”聲讓人們正視千百年來無需正視的時間。
朝發夕至:新式交通與人們的出行方式。在農業時代,人們常以自然力狀態下旅行所需的時間,即月、天、時辰來表示不同地點間的空間距離。即使到了民初,由于交通不便,“民有至老不履城市者”。幾乎是機械力時間取代自然界時間的同時,水陸空機械力交通開始逐步取代了水風畜等自然力交通,人們也從墨守鄉土到走出家門,闖蕩世界。在近代寧波約有近2/3的人移居上海,其原因之一是滬甬間便捷的水上交通。1924年某夜,朱自清因急于從紹興趕赴杭州,乘了夜航船,上船以后他才發現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滿船沒有一個士大夫。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都到了輪船里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