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考察閩南民俗時,即可看到閩南民俗的形成及其傳播與歷史上的移民潮有密切關系。
福建在秦漢以前為蠻荒之地,雖有閩越人的開發,但社會經濟的發展仍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社會相對安定,自漢晉開始,北方漢人就不斷遷入福建,使福建成為一個移民社會。北方移民的繼發性開發,使福建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并逐步躋身于全國發達地區行列,同時,北方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在與當地原有文化交融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閩南地域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般說來,一種方言的歷史,往往是與該方言區的文化并行發展的,閩南方言與閩南文化的關系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對閩南民俗的研究,自然也應以閩南方言為切入點。盡管大家對閩南方言形成的時間看法不一,但都認為社會的分化與人們的遷徙是閩南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北方移民入閩,是先閩江流域,后晉江流域,再九龍江流域,故閩南地區的開發遲于閩北地區。就閩南地區本身而言,今泉州地區的開發又早于漳州地區,因此,作為歷史上閩南第一縣的東安,即于孫吳永安三年(260年)在泉州晉江下游南畔設置。東安縣的設置,是閩南開發和漢族人口初步匯集的第一個標志。北方移民定居閩南后所形成的閩南方言,其過程相當漫長,唐及北宋為其成熟發展的時期。閩南民俗即是在閩南方言廣泛傳播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我們可以把具有地域特色的閩南民俗最后形成的時間定在北宋。
閩南民俗是講閩南語的族群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并傳承的民俗,閩南民俗史的發展軌跡與閩南移民史大體一致。閩南民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閩南的民俗”,不能與閩南民俗形成前的閩南閩越民俗混為一談。在我們所說的閩南民俗中,漢民俗居主體地位,同時保留了部分古閩越民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具有多元互補蘊蓄的內涵與特色。在福建現存最古的舊方志《三山志》卷40《土俗類·歲時》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原主要歲時年節習俗,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等,宋代時都已在福建普遍流行,閩南地區也不例外。《三山志》的作者梁克家(1127-1187)為南宋初年的泉州人,志中所載的歲時土俗絕大部分至今在閩南與臺灣等地仍然可見。而古閩越人風俗的遺留在現代的閩南民俗中亦能見到,如泉州城鄉舊時端午節獨特的驅邪消災習俗“采蓮”,即被認為是古閩越人的遺風。
- 2009-07-21漳州:中小學校開設閩南民俗文化課
- 2007-06-27石獅與金門交流“風獅爺”閩南民俗文化
|